新與舊的衝突:
四川盆地自然條件十分優越,這裏氣候適中,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活在此的客家人從清初入川以來,經過近300年的墾殖繁衍,為當地的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穩定做出過許多貢獻。但是同時還必須看到,隨著改革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四川客家地區也麵臨一次機遇的挑戰和觀念的轉變。目前,他們的生活狀況如何,是否適應新的改革形勢的需要,能否在商業經濟上有所作為,這些都是筆者比較關注的。
總體說來,四川客家地區的經濟發展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除了數量不多、規模有限的鄉鎮企業(如磚瓦廠、皮鞋廠、水泥預製件廠等)以外,尚無大的工礦企業。廣大農村地區出現人群和觀念陣營上的明顯分化,其中年輕人的生活觀和消費觀變化最大,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包括手機、彩色電視機、洗衣機已比較常見。我們在洛帶鎮歧山村調查一戶農家時發現,這家人新修了一幢一樓一底的水泥瓦房,目前經濟較為拮據,兒子因為快結婚買了一台46寸的“長虹”彩電,但是這家父母每晚隻允許兒子看一個小時電視,看完以後,就將電視裝進紙箱子裏擱置起來。兒子很有意見,認為父母太小氣摳門兒,為了節約幾度電就不讓年輕人消閑和接受新鮮事物。而父母同樣振振有詞,說彩色電視機那麼昂貴的東西,婚還沒結,幾下“看”壞了怎麼得了?再買一個哪來錢?一年四季靠頭頂烈日腳踩黃土拚命掙,也難掙來一個電視機啊。調查中我們發現,像這種長輩與晚輩之間消費觀的落差,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年輕人裏麵,稍有門路或腦子靈光的都到廣州、深圳或成都等大城市打工去了,一年兩年回來一次。而大部分年輕人都窩在家裏,由於人多地少,口糧無憂,所以閑暇時間很多,睡懶覺、打麻將的現象十分普遍。我們在東山一帶的路邊“幺店子”和茶館裏落腳的時候,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年輕人圍坐在一起,邊打麻將邊閑聊,神態悠閑,毫無緊迫感可言。而田野裏隻剩下中老年人在用力地挑,拚命地幹。老一輩的人還頑強地保持著勤儉耐勞的作風,舍得下力氣,然而他們也有怨言,常常向我們抱怨自己的兒女如何“好吃懶做”,怕髒怕累。言下之意,他們還是很懷念改革開放以前的時光,盡管那時候吃不飽穿不暖,但大家一天到晚忙得歡,哪來心思琢磨這些煩人的事!而現在可好,年輕的一代都變質了,隻想生活富裕,卻不想付出艱辛的勞動。年輕一輩的人也有他們的說辭:你一年到頭在田裏幹,累死累活能掙幾個錢?田裏又不出金子,與其累死不討好,還不如閑著打麻將。
看來,觀念的衝突已經在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構築起了一道城牆。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廣大客地的中年男子要相對適應變革一些,他們這一代既保留了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傳統作風,又肯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術,不少人還有一定的經濟頭腦。他們在完成包產田的生產任務以後,還種果樹、栽草莓、培植大棚蔬菜新品種、開辦家庭養雞場,使家庭經濟收入保持在溫飽之上。趕集的日子,在鄉農技站的種子出售點,我們看到前來谘詢和購買的也大部分是中年男子,他們渴求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希望把以前的損失補回來。
婦女仍是四川廣大客家地區的主要勞動力,尤其是中年婦女,她們大多身兼數任,從管理莊稼到上街買賣東西,從教育子女到照顧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處處都離不開她們的辛勤奉獻。場鎮上的蔬菜糧食交易區,也大多活躍著她們健壯忙碌的身影,而茶館和其他熱鬧輕鬆的場所,則聚滿了體態慵懶的男子。客家農村的日常生活中隻有兩件大事:一是喪葬,二是嫁娶。客家人普遍反對火葬,95%以上的人支持土葬,操辦起來也是死要麵子活受罪,往往是數天之內連開四五十桌的“流水席”,請陰陽先生,請道士,吹吹打打才送上山,全部花費一算下來,往往超出或接近一萬元。其實倒不是客家人富有,大部分客家人隻能說是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土葬之風的盛行,乃是受到客家人傳統的宗族觀念的影響和左右,倘不如此,便會被鄉鄰們指戳脊梁。
一點苗頭,一點進步:
事物以及觀念的變化總會有個漸進的過程,就拿客家鄉村在現代經濟條件下的變革來說,新與舊、落後與超前、傳統與現代等觀念都會長期並存。但可喜的是,已經有一些進步的苗頭,讓我們看到了鄉村客家人未來的希望。
首先,家族觀念正在淡化中被逐漸消除。過去,家族製度在鄉村社會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它幾乎包攬了村中經濟社會、教育、法律等各方麵的大事小事,家族的權威對一個普通人來說,猶如國家之於個人。而現在,家族的狹小觀念正在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村、鄉、區、縣等現代社區觀念,家族之間的親情紐帶也正在被個性化的發展突破。像過去那種龐大的家族模式已經很難見到,四世同堂乃至五世同堂的家庭觀不再受到褒揚,年輕一代更喜歡構築二至三人的“小家庭”,這有利於他們大膽創新,不受長輩的約束和鉗製,並且也能在實踐中去勇敢地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