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通過最生動的故事和分析,教你如何壞話好說、狠話柔說、大話小說、笑話冷說、重話輕說、急話緩說、長話短說、虛話實說、廢話少說、把話說到心窩裏。
引子
好話壞話隻在一念之間
說件“鮮事”給你聽。有個丈夫跟太太親熱,撫摸著太太,很有情趣地讚美:“你的皮膚摸起來真細,絕不像四十歲的女人。”太太笑:“是啊!最近摸過的人都這麼說。”啪!一記耳光。丈夫吼道:“你最近讓多少人摸過?你老實招來!”太太捂著臉,哭著喊:“大家是這麼說啊!每個護膚中心的小姐都這麼說。”
這是真事,但是怎麼看都像笑話對不對?問題是,當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我們周遭充滿這樣的笑話。隻因為一句話沒說對,就把喜劇變成了悲劇,把眼看就要辦成的好事變成了壞事。
“話”人人會說,隻是不見得人人會說話;有話好說,隻是不見得人人說好話。
不說好話的道理很簡單因為他沒有多想一想。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在他新居的後院搭了間工具房。
那工具房是買現成的材料,再自己拚裝的,專門用來放剪草機、鏟子、鋤頭這些整理花園的工具。
可是我這朋友興高采烈地才拚裝到一半,他的鄰居竟然隔著牆喊:“你亂蓋房子,是違法的。”
我這朋友氣極了,跑到“建管處”去問,得到的答案是蓋十英尺乘十英尺以內的工具房不違法,隻有超過才違法。
他回去量了量自己的工具房,是十英尺乘十二英尺,多了兩英尺,於是拿去退掉,換成合法的尺寸。工具屋搭好了,他跑來對我說:
“我非要去糗糗我那鄰居不可,我要告訴他中國人不好欺負,我去政府單位問過了,現在搭的絕對合法,歡迎他去告!”
“你何必這麼說呢?”我勸他,“您何不換個方式,對他說‘真是謝謝你,幸虧你提醒我,不然我的工具屋多了兩英尺,因為違法得拆除,就白蓋了’。你不是照樣讓他知道你去問過政府單位,現在是合法建築了嗎?”
朋友想了想,覺得有理,照辦了。結果不但沒得罪鄰居,還交上了好朋友。
再說個故事。有個人和他太太為了一點兒小事吵架,要離婚,起因居然不但不是壞事,還是好事。那一天,他太太買到一條上好的石斑魚,特意打電話到辦公室:“你離開辦公室的時候,打個電話回來,我好下鍋蒸,這石斑魚,多一分鍾少一分鍾都不成。”
那太太想得很好,丈夫出門,她蒸魚,丈夫進門,正好上桌。偏偏她丈夫下班的時候,才打完電話,說要出門了,就碰上個客戶突然造訪,耽誤了二十分鍾。“糟了!”送走客戶,丈夫心想,趕緊又撥個電話回家:“對不起,臨時有事,現在才能走。”太太一聽,在那頭跳了起來:“什麼?你還在辦公室?你不知道魚涼了不好吃嗎?你知道這條石斑魚多少錢嗎?”丈夫沒多吭氣,匆匆忙忙開車趕回去,一路想,一路急,加上晚上餓,胃都急疼了,路上還差點撞了人。進門沒好氣地說了一句:“魚涼了就涼了嘛!熱熱不就得了?”
太太也沒好氣:“你是沒命吃好魚,以後就給你吃涼的。”兩個人當然吵翻了,拉開嗓子吼,把孩子都嚇哭了,一條好好的石斑魚放在桌上,誰都沒吃,還差點離了婚。你說,他們是會說話嗎?
如果那做太太的,能像我那搭工具房的朋友,換個角度說:“別急!別急!魚涼了,微波爐熱一分鍾就成了,開車小心點,我們等你。”
那丈夫不是會感激老婆的體貼嗎?
會說話與不會說話,常在那一念之間。一念之間,他懂得忍,懂得退一步想,想想壞話怎麼好說,狠話怎麼柔說,就可能有個喜劇的結局。那一念之間,他毫不考慮地脫口而出,則可能是個悲劇的結尾。雖然許多人讚美我口才好,但是我從不這樣認為,而且覺得自己年輕的時候總是說錯話。即使到今天,我每天晚上還是常把白天說的話想一想,檢討一下,是不是有不妥當,或者“有更好的說話方法”。
正因此,在這本書裏我提出的案例,都是最真實的,發生在大家身邊的小事。
而由那些小事裏,常能見到大學問;由那些簡單的話語中,常能觸及心靈的深處。
現在,就讓我廢話少說,打開話匣子,把話說到心窩裏!
開不了口的老王
學寫作的人應該先學“什麼東西不寫”,學說話的人應該先學“什麼時候不講”。
“先生是第一次來我們社區?”小姐鑽進車。老王沒說話,隻伸出兩根手指。“噢!第二次了。”小姐把眼睛睜得好大,“上一次是……”老王還是沒搭腔,隻聳聳肩笑笑。小姐指著前麵的車道,請老王轉進去,門口有個警衛,先伸手攔了一下,看小姐探出頭打招呼,趕緊又敬個禮,把柵門打開。“我們現在到的是A區,”小姐下車,帶老王到電梯,“也就是整個社區的中心點。”
進電梯,小姐伸著手指,猶豫了一下:“我們現在隻剩下三個保留戶,五十坪、八十坪和一百坪,您要……”
老王伸出一根手指。小姐又把眼睛睜得好大,按了十二樓的鈕,再轉過身,歪著頭盯著老王,笑嘻嘻地說:“先生看來好有威儀,您一定是個大老板、董事長吧?”
老王點點頭。小姐撲哧笑了出來,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我真笨,還沒問您貴姓呢。”
老王伸左手,用右手在上麵畫了三橫一豎。“噢!王董事長。失敬!失敬!”
小姐帶著老王,一間一間參觀。“這原來是樣品屋,也是全區視野最好的一戶,本來不想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