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氛圍都在“逼”著我們去成功——“都30歲了,男的還沒車沒房,女的還沒釣到一個金龜婿,是很失敗的事情!”不成功就是失敗,似乎已經成了別無選擇的獨木橋。對於成功的過度焦慮,逼迫著人們開始全盤接受成功學宣揚的那些無比亢奮的觀點:“要成功先發瘋,頭腦簡單往前衝”“如果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
這類所謂的成功學觀點拚命地鼓動著渴望成功的人上足了情緒的發條亢奮地往前衝,現實的結果卻是,亢奮過後還是亢奮,亢奮過後啥也沒有,白白累了大腦,消耗了身體的能量。因為成功不是戰場上衝鋒陷陣,不是僅有熱血沸騰扛著砍刀奮勇殺敵就能取得勝利的。
在創業領域,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先驅成為先烈,這說明創業不是隻憑創意就行,還需要綜合的能力甚至包括運氣。如果你不是一個好的打工者,或者說在曾經的職業生涯中沒有過成功的經曆,在職場中缺乏老板思維,都是很難創業成功的。
拓展透析
每個人的基因、天賦及其所處的環境,決定了他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以為什麼都有答案,可是隨著年歲漸長,才發現其實人生並沒有所謂的答案,更沒有標準答案。
有一個男孩,他連做夢都想成為帕格尼尼那樣的小提琴演奏家,於是每天都在練琴,練得心醉神癡,走火入魔,但是他完全沒有這方麵的天賦,怎麼練都進步甚微。周圍的人都很可憐他的這股癡勁兒,但又怕告訴他真相會傷了他的自尊心。
一天,男孩去請教一位老琴師,並拉了帕格尼尼的一首曲子。他拉得如癡如醉,可依然破綻百出。老琴師耐心地聽完曲子,認真地問他:“孩子,你為什麼特別喜歡拉小提琴?”男孩說:“我想成功,我想成為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
老琴師又問:“那你快樂嗎?”
男孩回答:“我非常快樂。”
老琴師告訴他:“孩子,你非常快樂,這說明你已經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為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世界上有兩種花,一種花能結果,一種花不能結果,不能結果的花更加美麗,比如玫瑰,又比如鬱金香,它們在陽光下開放,沒有任何明確的目的,純粹隻是為了快樂,這就夠了。快樂本身就是成功。”
聽了老琴師的話,男孩心頭那團狂熱之火終於沉寂下來。他仍然常拉小提琴,在小提琴所流淌出來的音樂中享受他的快樂,但是他不再受困於成為帕格尼尼這個夢想。他的琴聲是他的快樂,而他最終的成功在於提出了天才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他就是偉大的愛因斯坦。
其實,自主創業和天天上班打卡一樣,隻是前者的生活方式不太一樣,他們為自己工作,而隻要後者能給你帶來快樂,便也是成功的創業,二者僅有生活方式不同這一區別。不同的生活方式會帶來不同的感受,更需要不同的條件,因此,想知道適不適合,不僅要從感覺出發,還要從實際能力考慮。
正如馬雲所說,做一份喜歡的工作就是很好的創業。總會有某個地方、某件事情,向我們召喚,讓我們的心靈日夜不安,非要實現,才覺得心滿意足。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既定的軌道,選擇創業還是選擇做員工,就像是選擇戀人,合適的人才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