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章 痿證(1 / 3)

痿證是指肢體筋脈馳緩、手足痿軟無力、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受病肢體大多瘦削枯萎,臨床以下肢痿弱、不能隨意運動和行走為多見。

痿證須與痹證鑒別,其要點主要不在於肢體是否瘦削枯萎或長期廢用,而在於痹證均有疼痛,而痿證肢體關節一般不痛。

痿證可與西醫學中多發性神經炎,急性脊髓炎,進行性飢萎縮,重症肌無力,周期性麻痹,肌營養不良症,癔病性癱瘓以及表現為軟癱的中樞神經係統感染後遺症等疾病,臨床上可以互參。

臨床表現

以肢體尤其是下肢肌肉瘦削枯萎、不能隨意運動和行走為主證,並見心煩口渴、小便黃少,大便幹,麵浮而色不華,神疲無力等症。

辨證分型

肺熱傷津型熱病後突然出現雙足或肢體痿弱無力,心煩口渴,咳嗆喉幹,小便短赤,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脈細數。

肝腎虧虛型下肢漸覺痿弱無力,腰脊酸軟,並有眩暈、耳鳴、遺精、陽萎、月經不調等症。舌紅少苔,脈細數。

氣功自療

頂踵升降行氣法

練功堖姿勢,可根據病人身體情況,分別采取站式或坐式。站式可采取一般立正姿勢,腳踉靠攏,腳尖分開,雙手自然下垂,五指微屈。坐式取自然坐位,坐於方凳或木禱上,上體端正地背靠牆壁或椅背,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趾向前,座上適當墊以毛越等柔軟之物。如凳子過高,腳下可放踏板,盡可能使髖關節、膝關節屈曲成90°,腳底踩踏實。兩手輕輕放於大腿中部,總之,以有利於氣血流通,舒適自然為主。

姿勢調整好後,閉目垂簾,使心神安靜,調勻呼吸。接著,便可開始以意念與呼吸配合進行頂踵行氣。先細緩而又深長地吸氣,意念把氣從口上引至頭頂,然後閉氣至感覺氣悶時方緩緩呼氣,行氣時意念把氣從頭頂向下引導到手掌和腳底,至氣呼盡。到此即算行氣一遍。接著又從頭開始,如此反複進行。―每次練功可連續行氣21遍,到手掌腳心有氣感為止。所謂有氣感,即手掌或腳底有熱涼或麻脹等感覺。

每次練功行氣遍數,要注意循序漸進,由少到多,初練時可少一些。行氣方法亦須根據練功者的身體虛實情況辨證選擇,如:陰虛陽亢的高血壓病人,隻做從頂至手腳行氣;氣虛下陷低血壓病人,單做從口至頂行氣,也可試行從手腳至頂行氣。

斜身左右旋轉法

站式。如不能站,亦可坐於方凳上行功。先正立或正座,雙腳分開與肩寬,腳尖向前方,兩眼平視,身體放鬆,調勻呼吸,寧神安靜一、二分鍾。然後以左腳跟為軸,將左腳的腳尖橫向外側,身體隨之盡力向該側旋轉並向下傾斜,雙手亦甩向該側,旋轉時以腰為軸。接著交換兩腳方向,右腳尖橫向外側,左腳尖恢複向前,身體和手亦旋轉傾斜和鬼向對側。如此左右交替,各行14次。旋轉速度可根據病人體質和病情掌握,一般開始時稍慢,以後逐漸加快。

仰趾五息法

站、坐、臥均可。站、坐的姿勢與前法同。臥勢取俾臥,上下肢自然直伸。姿勢調好後,使心神安靜,調勻呼吸,然後盡量伸仰兩足趾並意守之,持續5次呼吸時間,放鬆足趾,回複原位。這樣為一遍。每次行功可反複進行兩三遍。

本法除治偏枯外,尚能治療腰背痹痛,改善聽覺。如經常行之,可使眼、耳等感官保持良好功能。

以上三法(頂踵升降行氣法,斜身左右旋轉法,仰趾五息法),均可每日進行2~3次。

俯臥伸腰調息法

取俯臥勢。用鼻作細、勻、深、長的吸氣,同時仰頭伸腰,兩眼平視前方。然後用鼻徐緩呼氣,身體漸漸恢複原樣。如此仰伸呼吸7次。

疊腿引氣下行法

取平坐勢,伸腳。兩目輕閎,舌抵上勝,意守丹田,自然呼吸。待思想安靜,呼吸和順後,意念引氣從丹田,通過兩下肢,直達腳底湧泉3次。然後,屈右足仰伸足趾1左足以足跟外側置於右膝頭,再意念從兩大腿引氣下行,通過兩足跟向下出氣。如此行氣3次。再以左手按壓左膝向下,右手向後按床席。兩手用力按壓片刻,放鬆,然後再按壓。如此反複21次。再換兩腳兩手位置。再做一遍。本法可消除髏、膝的拘急疼痛。

疊踝轉腰法

正座床上,左腳掌踏地,用右腳以踝關節前方的解溪穴處貼於左足的後跟上,兩上肢用力向左後伸出,然後向左側;轉動上身14次。兩腳兩手交換姿勢,向另一側轉動身體14次。本法還可祛除下肢痹痛、腰痛等。

蛤蟆行氣法

取仰臥、俯臥兩種姿勢進行,作閉氣不息。先正身仰赴,用左右兩下肢交替屈曲,往前上方踢腿。然後,改為俯卦勢,即以雙膝和額部著地(最好在床上行功,雙膝和額部接觸床褥,兩上肢取屈肘舒掌姿勢,手掌向下,放於頭部兩側。姿勢調好後,交替用左右下肢向後上方踢腿(象騾馬用後腿踢人一樣的動作),俯仰踢腿均進行閉氣不息呼吸沙次,每閉氣不息1次,左右踢腿1遍。踢完,恢複仰臥,靜息片刻。

這種功法除治本候外,尚可用以治臀痛,走多了路,勞累疲乏,加之風氣不遂而致的下肢疼痛,麻木不知痛癢等。

振腹法

正身仰臥。枕部,一般人可平一些,但如有高血壓的人,則要墊高一些。睡好後,將兩大腿和兩膝靠攏,兩膝微屈曲,兩下腿向兩邊外屐,腰部伸直。然後進行腹式呼吸,每次吸氣時腹壁鼓起,呼氣時內陷;呼吸較短促有力而深,均用口吸鼻呼,一吸一呼作一次振腹。每次行功,進行振腹7次。振畢,靜臥片刻。

這種導引法可治兩下肢不遂,還可除高熱,軀體疼痛。

數字呼吸行氣法

此法在床上練。先把床褥墊好,柔軟平整,枕高3寸,然後,緩衣解帶,正身仰臥,兩上肢自然放置於身體兩側。距身體約5寸,雙手握麵。兩下肢自然直伸,腳趾直豎,兩腳相距5寸。

姿勢調整好後,開始調神,使思想安靜,排除雜念。先嗽醴泉,即用舌舐口唇的內麵和牙齒、齒齦,從左至右,先上後下,來回數次,待唾液滿口,分幾口咽下。然後凝神以意念調息、行氣。呼吸采取口呼鼻吸,吸氣直引入喉,用胸式呼吸,連續五吸、六吸方一呼,吸多呼少,這算一息。呼吸要求柔和輕細,不要使自己聽到呼吸聲音,而且每呼氣都要以意念相送,直至腳趾,似氣從恥端出。行這種呼吸的次數,開始時可少一些,從三息至十息,以後漸漸增多,到幾十息、百息、二百息。收功時,先將呼吸改為自然呼吸,意守下丹田(臍下)數分鍾,再將兩手重疊於腹部,摩腹,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18次。本法名“數字”指呼吸時數“吸”、“呼”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