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年來,浙江省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就業率超過95%。據我們分析,該學院取得如此驕人業績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對外多方聯係用人單位,大力開拓就業市場;另一個就是對內加強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工作,提高學生就業求職競爭力。從2003年開始,該學院在畢業生中開展了針對性、實用性較強的就業指導教育,內容涉及職業生涯規劃、求職營銷和就業保護等方麵;2007年開始在應屆畢業生設立相關的必修課、選修課和係列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輔導講座,2009年10月又組織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研室教師編寫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指導》專門教材,這一係列就業指導教育措施的步步落實,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生涯管理能力和就業能力,提高、支撐了該學院連續數年較高的學生就業率。

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看,主動把握實際,認清就業形勢,是實現大學學習目標,在社會大環境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順利就業的前提。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麵臨怎樣的就業形勢呢?

一、正確認識當前我國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形勢

2009年,世界經濟出現二戰後首次總體衰退,我國經濟遭受到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外部衝擊,外貿出口出現大幅度下降,企業開工嚴重不足,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在中央4萬億投資計劃和一係列刺激內需的政策作用下,從宏觀層麵取得了戰勝經濟危機的初步勝利,另外,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係列促進就業的政策,促使城鎮就業增幅由逐季走低轉為加快回升,大大縮小了就業受經濟危機衝擊的強度和範圍,有效地穩定了就業形勢。

一係列政策措施的出台雖然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仍將是長期的,受就業總體嚴峻形勢的製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也十分嚴峻.(據社保部網站相關資料數據整理)

從現階段來看,大學生就業呈現以下新特點:

(一)新增就業崗位與年遞增畢業生人數比例差距大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供過於求。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的數量比社會上所需要的就業崗位數量多得多;而且,這個差距還在逐年地增大。有關資料表明,從2001年至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114萬增加到413萬,是擴招前的4倍;然而,用人崗位增加的比例卻遠遠小於此。最新資料顯示,2009年的大學畢業生是611萬,比2008年增加了52萬,截至2009年7月1日,全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是68%,加上曆年累計未就業的大學生,意味著2009年有近200萬大學畢業生不能就業。

(二)高校畢業生的失業比例偏高於其他低層次勞動力

由於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還是以低端服務和低端產品為主,導致高學曆勞動者的供大於求的矛盾突出。據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發布的分析報告,目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專、大學、碩士及以上各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所謂求人倍率就是勞動力需求/勞動力供給,超過1表示勞動力供給不足,小於1表示勞動力需求不足。編者注)依次遞減,這意味著低學曆供不應求,而高學曆供大於求,其中新增長失業青年中高校畢業生占42.2%,明顯高於中等教育學曆的畢業生。

(三)院校專業設置趨同,熱門專業人才過剩

相比於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高專專科作為近幾年新出現的辦學模式,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結構上和就業市場連接比較緊密,就業率相對比較理想,但也存在專業設置趨同的問題,前些年出現了幾個熱門專業,如計算機、土木工程、外貿等,這些專業雖然至今仍然是就業的熱門專業,需求量較大,但學習這些方麵的專業人才更多,已經趨近飽和。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具有一般性技術的熟練工種如會計、出納、保管員、辦公室文員、一般技術人員等已出現供大於求,而技術和創新要求較高的崗位,如高級技術崗位、創意崗位、管理崗位等則供不應求,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們找不到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