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範圍看,中國的現代化是後發國家現代化進程的組成部分,其實質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曆史轉型。假如單從時間維度考量,中國自鴉片戰爭後就開始了走向現代化的“嚐試”。無論是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維新派的變法主張,還是孫中山的“建國綱領”,在一定意義上都可視為中國現代化最初的理論建構和實踐努力。然而,這些囿於資本主義現代化範疇的探索均未獲得成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非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終結”,而是在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範式的引導下重新起航。質言之,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後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沒有偏離近代以來中國曆史的基本主題,更未遊離於同一時期全球性的發展浪潮。事實上,從毛澤東“分兩步”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構想到鄧小平的“三步走”、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江澤民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到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藍圖,無不是這個主題的生動演繹和鮮活體現。
就理論的係統性、時代性而論,形成於2003年、成熟於2007年的科學發展觀,無疑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理論範式的新形態。“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在這裏,發展被厚重的曆史實踐、豐富的理論積澱以及鮮明的時代特征賦予了嶄新內涵,它所堅決反對和拒絕的,是那種“見物不見人”的片麵發展、經濟社會“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畸形發展、竭澤而漁的短視發展。進一步分析可以認為,科學發展觀既是引領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全麵、協調發展的科學理論,又是破解如何實現綠色發展、人本發展這個世界性難題的中國話語、中國立場。在發展觀範式變革的語境中,科學發展觀具有多方麵的創新意義:
首先,內容上的整合性、集成創新性。無須贅言,從弗朗索瓦·佩魯的《新發展觀》、阿馬蒂亞·森的《以自由看待發展》、到凝聚各國科學家、思想家智慧的《我們共同的未來》,都是探索當代發展問題的扛鼎之作,它們各有所長,從不同角度對於發展觀新範式做出了貢獻。然而,若論內容的整合性、集成創新性,都略遜科學發展觀一籌。佩魯基於對主流經濟學增長論的批判,強調了發展的人本取向、以及發展的整體性、內生性、綜合性;森著力從擴展個人實質自由的角度,揭示了發展的人本向度和超越經濟主義的價值向度。不過,環境與發展的關係問題、當代人發展與後代人未來發展的關係問題,並未全麵納入他們的理論視野、進行係統闡述。《我們共同的未來》雖然闡述了這些問題,但是對社會建設與發展的關係問題涉獵相對較少。科學發展觀的突出之點,就是集國際社會發展觀範式變革的新理念與當代中國6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現代化發展經驗於一體,實現了發展理論的綜合創新。它不僅高揚以人為本的主張,把生態文明建設、文化建設融入自身,而且強調了社會建設對於經濟發展、人的發展的重要性,在學理上更加係統、完備,達成了合目的性與合規律的辯證統一。
所謂合目的性,指的是發展的屬人性、發展的人本取向,即所有發展實踐均指向人的需要、願望的滿足、價值的實現以及人自身的發展。用胡錦濤的話說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就是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麵發展。”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的演講”,《人民日報》,2006年4月23日。這是從過程和結果有機統一角度對發展價值目標的深刻揭示,表明注重人的發展既體現在最終結果上,也貫穿和滲透於發展的全過程。因為人的因素始終是各項建設中的最為積極、活躍的因素,必須時時注意保護、尊重、發揮每個人的作用;而人的全麵發展本身是一個曆史過程,這就需要把“著眼長遠”與“立足當下”結合起來,從建立共享機製、提高幸福指數、提升生活質量等方麵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多層次需求。所謂合規律性,就是注重發展實踐的規律性,融合了當今時代、當代中國關於發展規律的最新認知成果。(1)既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也要遵循生態發展規律,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2)堅持經濟發展規律與社會全麵發展規律的統一、生產力發展規律與人的發展規律的統一,實現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人的發展在內的全麵發展、協調發展。
科學發展觀所完成的這種統一不是外在拚接的,而是根源於深刻的理論基礎——唯物史觀。如前所述,馬克思從來就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關係互為中介、彼此聯係中討論社會曆史及其發展問題的,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曆史辯證統一、共同構成社會發展的基本維度。他曆來反對單純從客體或直觀的角度看待對象、現實、感性,強調應當從主體方麵理解,在社會發展問題上同樣如此。在馬克思看來,內在尺度與外在尺度的有機統一是人的生產區別於動物生產的本質所在。“動物隻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51頁。誠然,傳統增長論並不是不注重發展目的,事實上,其目的性非常明確、非常強烈。但它完全是從客體角度對待發展,以純全物化的需求和目標遮蔽和替代了需要的豐富性和目的的多樣性,現實的個人以及“外在尺度”完全淪為服務於物化目標的工具。與此不同,科學發展觀從主體角度理解發展現象的本質,在內在尺度與外在尺度的辯證統一中推動發展實踐,把人的需要、價值、發展置於發展的核心位置,強調合乎規律的發展恰恰是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價值、推動人的發展的根本路徑。
其次,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性。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不僅揚棄了傳統增長觀的“經濟主義”偏狹,建構了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而且提出了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論,即科學的統籌觀。正像前文分析的,超越傳統發展範式的“經濟主義”取向,是範式變革的核心方麵。為此,國際學術界進行了多學科的艱辛探索,形成了一係列理論成果。在這方麵,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創新,就是在博采眾長、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確立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個方麵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之中。需要明確的是,這五個方麵是以經濟建設、經濟發展為中軸的立體的動態有機整體,在彼此協調中共同發展是其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