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看法,科學研究是“科學家共同體”秉承相同的信念,堅持不懈地探究未知的思維運作活動。科學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關鍵在於共同信念的新舊交替、以及“科學家共同體”的重新塑造,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範式變革”或“範式革命”。於是,科學的發展就表現為一連串的“範式變革”的過程。現代社會發展觀的演變、新舊理念的更替,也可以作如是觀。
以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為大致界限,當今時代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之前,單純經濟增長觀及其增長模式在50、60年代全球“發展熱”中獨步天下,構成主導性的發展範式。然而,環境惡化、分配不公等種種“反發展”或“發展異化”現象的集中爆發,使之轉而淪為眾矢之的。由1972年《增長的極限》問世肇始,在批判增長型發展範式中探尋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替代性發展模式,成為國際學術界的一種大趨勢。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發表之後,尤其是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後,倡導“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迅速成為主流範式,相關實踐在世界各國相繼展開。可是截至目前,新理念的實踐效果並不理想。兩度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製定的文件在許多國家並沒有得到有效落實;聯合國提出的“千年發展目標”也遠未實現。究其原因,除了相關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利益考量外,與可持續發展觀的自身缺陷有著直接關聯。因而,從學理上重新審視這場發展觀範式變革的功過得失,對於促進當代社會的發展依然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