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青少時期(1 / 3)

一、出生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其領土在地圖上看像個六邊形,所以,人們又把法國稱為“六角國”。它三麵環水,西臨大西洋,西北臨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東南瀕臨地中海。法國西南以比利牛斯山脈為界與西班牙接壤,東部以汝拉山和阿爾卑斯山與瑞士、意大利相連,東北與德國、盧森堡和比利時接壤。麵積55.16萬平方公裏,海岸線全長2700公裏,人口5850萬。法國是個濕潤的國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和西北部主要是平原,巴黎盆地是法國最大的平原;南部沿海一帶,為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舉世聞名的“藍色海岸”就在這一區域;“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從西到東,由北向南,使氣溫巧妙地逐漸變化,使土地各有特點,各有用處”。“加龍河流域和塞納河流域土地肥沃;南方土地深厚溫熱;北部衝積土多而厚和塞拉河、盧瓦爾河、加龍河深入內地,羅納河和萊茵河貫串國界。”

法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最早出現在法國海岸的是腓尼基人,時間是公元前1000年,大約到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臘人開始移民法國,與此同時,法國人的祖先克爾特人也從中歐移居法國,羅馬人就把這塊居住著多數克爾特人的地方稱為“高盧”,當地的居民稱為“高盧人”。公元前58年,凱撒征服高盧,並使其羅馬化。公元4—5世紀,萊茵河東岸日耳曼民族中的一個部落——法蘭克人,入侵高盧並建立政權。當時還有一些民族居住在高盧,如布列塔尼、把斯克、佛來米、布爾馬尼、科西嘉等民族,在曆史的滄桑巨變中,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中逐漸形成“法蘭西民族”。“法蘭”,在拉丁語中是“勇敢、自由”的意思,這也在一定意義上代表了法國人的精神。

提起法國,我們腦海裏就想起巴黎的不夜城、愛菲爾鐵塔、巴黎的時裝、浪漫女郎、戴高樂將軍、巴黎公社、拿破侖大帝等。法國人是“伊壁鳩魯的信徒,享樂實惠、絕色佳釀、良辰美景、花草風月”,這隻是法國人的一個方麵,法國人還有另一個方麵,那就是“最講節製,最講分寸,最講精神思想的作用”。在近代,盛行於法國的沙龍是激發和交流思想的園地,法國的思想家更是粲若星辰:笛卡爾、伏爾泰、盧梭、薩特、巴爾紮克、普魯斯特、羅丹等,我們這裏要說的正是一位創世紀性的人物,被稱為近代哲學之父、解析幾何之父的笛卡爾(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先生。

1596年3月31日,在法國南部土倫省(今屬安德爾—盧瓦爾省)萊依鎮,誕生了一個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勒內·笛卡爾。誰也沒有想到,正是這個體質孱弱的小孩,將會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偉大哲學家、數學家和科學家,還被冠之以“世界近代哲學之父”和“解析幾何之父”的頭銜。他一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既是所有法國人的驕傲,更讓這個小鎮熠熠生輝。為了紀念這位偉大人物,這個小鎮由此就更名為“笛卡爾—萊依鎮”。

笛卡爾的家庭是個貴族家庭,祖上從南邊的普瓦蒂埃遷移而來,祖父和曾祖父都是醫生,父母都是當地的名門貴族,且有許多產業。父親若亞金·笛卡爾任布列塔尼地方議會的議員,在萊依鎮擁有一份相當可觀的地產。母親勒內·白樂霞是布列塔尼名門閨秀,在普瓦蒂埃擁有一塊小莊園。在佩隆,母親留給笛卡爾一份產業,所以,笛卡爾自小就被家人稱作“佩隆”。父親去世後,笛卡爾從他父親那繼承了一筆可觀的遺產,他把地產賣掉再投資,每年可得到6000~7000法郎的收入,這就為他今後專注於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證。

笛卡爾是這個家庭中第三個孩子,他的哥哥叫比埃爾·笛卡爾,姐姐叫安娜·笛卡爾。據笛卡爾回憶說,在他出生不到2個多月,母親因生理失調引起肺病,不幸去世。這對體質本來就很虛弱的笛卡爾來說更是雪上加霜,他的生命麵臨垂危,就連醫生都宣布不可救藥了。幸虧有位好心的護士,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笛卡爾總算是保住了一條小命。不過,他卻從他母親那繼承下了麵色蒼白和幹咳的疾病,直到13歲時身體還極度虛弱,20歲時才有所減輕。這段人生的初次經曆讓笛卡爾銘記終生,因為他的名字就是“重生”的意思。笛卡爾終身不忘這位好心護士的救命之恩,直到他逝世前還掛念著救命恩人,要給她足夠的錢,使她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

這段初來人世的經曆,在笛卡爾的心靈上投下了很厚的陰影,那是他終身也揮抹不去的“胎記”,它就像生命的遺傳因子,在他一生中都發著幽暗的光。

後來,笛卡爾的父親又和一位名叫莫玲的女士結了婚,婚後又給這個家族添了4個男丁。然而在這個孩子滿院跑的大家族裏,笛卡爾生活得並不快樂。他自小身體虛弱、臉色蒼白,生性內向而懦弱,又有幹咳的毛病,這在當時就是肺病的症狀。而肺病在當時就是不治之症,又易傳染,所以,笛卡爾和兄弟姐妹間的關係並不深厚,他像個被冷落的“灰姑娘”,常常離群索居、孤獨地麵對生活。笛卡爾喜歡一個人靜靜地思考,經常向父親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他的父親也發現了笛卡爾這方麵的才華,經常用“我的小哲學家”來稱呼他,但笛卡爾與父親的關係也不是很好,據他自稱,他是父親最不喜歡的孩子。有一次,他父親訓斥道:“在我的所有孩子當中,我不滿意的隻有這一個。難道這個離奇的硬要鑽牛角尖的兒子必須誕生於世嗎?”這些話在大人也許是一時氣話,但它卻深深地刺傷了笛卡爾幼小的心靈。由於笛卡爾的父親是布列塔尼地方議會的議員,他大多時間都在外邊忙於政務,根本沒時間照顧家務和孩子。於是,笛卡爾和他的哥哥、姐姐就在祖父家居住。在那裏,他得到其教父和舅父的鍾愛,並受到一位保姆的悉心照料和保護。14歲時他的祖母病逝,那時笛卡爾已是寄宿學校的學生了。

童年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很重要,它是人身體成長、心理發育、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對像笛卡爾這樣的天才思想家。他是個注重於體驗和自省的人,他後來的生活方式、學術研究都有著童年的影子。如笛卡爾喜歡清靜和孤獨、渴望親情和友情、關注醫學和健康等。

從笛卡爾的童年經曆中可以看出,性格內向、聰明敏感是笛卡爾的內在天資,這是一個人成才的主觀的、內在的條件;家境富有,使他能夠擺脫世俗生活的羈絆,專心從事於學術研究。當然,這隻是個人成才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從“時勢造英雄”的立場出發,笛卡爾的成才還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直接的關係。

當年幼體弱的笛卡爾在憂鬱、孤獨中成長時,他的國家和周圍的世界也被一係列的事件所困擾:1598年4月13日,亨利四世頒布了被稱為“永久性”的南特敕令。信仰自由成了國王和臣民的一項權利。禮拜自由也較過去顯著擴大了,公民平等得到了肯定。這是國王為平息長期困擾國家的宗教紛爭而作出的決定,這項決定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基督教和新教之間的矛盾,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1600年,意大利無神論思想家喬爾丹諾·布魯諾在羅馬花卉廣場被天主教教皇用火燒死。1602年,國王亨利四世鎮壓了以比龍為代表的大領主們的暴亂,維護了法國的君主中央集權製。

年幼的笛卡爾管不了這些大事,他常常獨自蹲坐在村口的小土坡上,兩手扶頜,遙望遠方……

二、“第二個父親”

1604年,8歲的笛卡爾比過去健康多了,但身體看上去還有些瘦弱。這年春季,他的父親決定送他到歐洲當時最著名的學校——拉弗萊舍學院讀書。那裏有他的一位遠方親戚,名字叫夏萊。他是位著名的學者,也是一位神父,後來還成為這所學校的校長。他對笛卡爾這個時期有較大的影響,被笛卡爾尊稱為“第二個父親”。

拉弗萊舍學院在安茹省(舊建製,今屬薩爾特省),學校就設在亨利四世太後曾住過的王府舊址上。學校1603年剛剛建起,主要是培養貴族子弟。最初的規模並不大,僅有100多名學生,教師主要是1594年在巴黎議會上被流放的耶穌會士。該校雖是一所教會學校,但為了迎合社會的需要,曾對課程進行了大膽的調整,增加了人文學科和人文主義方麵的教學內容,這在當時還是非常進步的,就連笛卡爾後來也說:他進的是歐洲最著名的學校。

笛卡爾初到學校,並不突出。可是後來,他的聰明和努力終於使他脫穎而出,成了學校的模範生和佼佼者。他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得到了師生們的認可,就連校長也批給他一個特權:允許這位身體欠佳的學生不上早操和晨課。笛卡爾可沒有利用這一特權去睡懶覺,相反,他非常珍惜這一機會,利用難得清靜的環境,如饑似渴地讀書、思考。這種生活方式漸漸成了他生活的習慣,伴隨他的終生。他喜歡在早上醒來時躺在床上沉思冥想,在似睡非睡中沉思,對笛卡爾來說是很重要的。許多年後,他在寄至荷蘭的一封信中稱,睡眠使他在森林、花園和迷人的宮殿裏漫遊,醒來時,“我不知不覺地把我白天的白日夢同晚上的夢混同起來;當我意識到我是在醒著時,那僅僅是為了使我的滿足感更為完滿,使我的感官來分享它,因為我們不會拒絕一個哲學家在不違背自己的良心的前提下可以容許的事情”。很顯然笛卡爾找到了一個自我陶醉和幻想的方式。

到1607年,這所學校已增加到1500多名學生,學校當時開設了古典語言、修辭、詩學、數學、倫理學和哲學等課程。共設有5個專業,分別是:文法班、人文學科班、修辭學班、哲學班、倫理學班。笛卡爾在這所學校裏共呆了8年半的時間。其中頭5年主要學習人文科學,包括:古典文學、音樂、戲劇表演,還有作為紳士的基本訓練:騎術和劍術;第六年學習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和道德哲學;第七年學習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第八年學習形而上學,主要是托馬斯·阿奎那的哲學和耶穌會士的注釋。通過各階段的學習,以及他對各門課程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笛卡爾在這個階段思想發展的軌跡。

對古典文學和曆史,笛卡爾投注了很大的熱情,而且成績也很出色。他主修了希臘和拉丁語言文學,對古典修辭也很欣賞。他還對古詩有著濃厚的興趣,常常為詩歌的美好意境而陶醉,有時還模仿一些詩歌來抒情言誌,笛卡爾的這一愛好保持終生。據說他晚年還曾寫過一本詩集,因失傳而無據考察。不過,他後來寫的《論音樂》、《論激情》等作品,都能證明他這方麵的愛好。即便是比較抽象、難懂的哲學著作,在笛卡爾的手裏也會變得清晰易懂,妙趣橫生。

對哲學課,笛卡爾態度就有些矛盾。他是個愛思考的學生,而且又天資聰穎,哲學中的很多問題當然是他很關注的。但是當時的課程設置還是經院哲學的那一套,不僅教學方法落後、繁瑣,而且教學內容也是被經院哲學教條化了的亞裏士多德哲學和耶穌會士所注釋的阿奎那的著作。這些理論不僅落後、繁瑣、空洞、乏味,而且根本不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盡管拉弗萊舍學院還是所較開明的學校,但老師的個人努力也不可能改變整個哲學的實際狀況。我們從笛卡爾對老師的態度上也能看出這個問題。

笛卡爾在學校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他對老師一向是很敬重的,老師們也很關心這個高才生。但他敬重老師並不一定就喜歡老師教的哲學課,像許多年輕人一樣,一旦學會了思考,他就會對自己所學的知識來一次清理。笛卡爾對其所學的哲學抱有懷疑態度,老師們起初對他的態度還能容忍,但到了後來,有幾位老師便對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和尖銳的批評,這使笛卡爾一生都感到很痛惜。

另外,對哲學的態度,還與笛卡爾的身體有一定的關係。笛卡爾自小身體一直就不很好,這並不符合當時上流社會對年輕男子的基本要求——高雅的儀表和健康的體魄。笛卡爾也沒有追求時尚的興趣,他並不想通過鍛煉來改變自己的體魄,他隻是把身體的健康寄希望於未來醫學的發展,這也是他終生都對醫學感興趣的一個原因。笛卡爾在1637年曾寫到:“擁有健康無疑是人生一切美好事物中最主要的和基礎的東西……我確信,一旦我們得到關於疾病和衰老原因的知識,我們就會徹底擺脫身體和心靈中的無數疾病,也許會擺脫衰老的疾病。”

笛卡爾認為,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哲學中的實質性問題都陷入空乏的、毫無意義的爭論中,而且在教學中“過分追求過去時代事情的人,常常對現在的事情孤陋寡聞”。他不大喜歡當時已經過時的自然哲學,比較喜歡道德哲學,但他所說的“道德”,也不同於經院哲學中的道德,而是對世事人生的關注。他反對“學校裏教授的思辨哲學”,渴望通過自己所設想的“實踐哲學”來改造舊哲學。“通過這種實踐哲學,我們可以知道火、水、空氣、星星、天空和我們周圍其他一切物體的威力和運動,他們於我們所知的工匠們的各種手工品截然不同;我們可以像工匠們使用他們的手工品那樣使用這種知識——為了所有恰當的目的,因而使我們原本應當成為自然界的君主和主人。”笛卡爾對哲學的態度使我們想起早他之前的“奧康的剃刀”和弗蘭西斯·培根所比喻的:不會生育的修女。笛卡爾在後來的《哲學研究》的序言中就明確指出:“要想證明亞裏士多德的原理的虛妄性,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說,人們在許多年來,雖然研究它們,可是從未因此在知識方麵有何進步。”

對舊哲學的失望使笛卡爾把注意力轉向他最喜歡的數學上,他希望能在數學中通過簡潔明了的概念和嚴謹縝密的推理找到那種自明的、無可懷疑的確實性,並以此為出發點,推演出確實的真理來。對於數學這門課,母校沒讓他失望,他在這裏“打下的近代數學的根底,比當時在大多數大學裏能夠獲得的根底似乎還強得多”。笛卡爾似乎找到了一種探討真理的方法和評價真理的標準,他要用這種方法和標準對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知識進行一次徹底的清算。

1612年8月,笛卡爾8年的學習生涯行將結束,教師對他的評價是:“聰明,勤奮,品行端正,性格內向,爭強好勝,對數學十分喜愛並具有這種能力。”這些評價是確切的,但它並沒有描述這位“小哲學家”內心精神世界的另一麵:他是懷著對母校那種正規教育的失望和對新知識的渴望離開學校的。

1612年8月,笛卡爾從拉弗萊舍學院畢業,回到他父親定居的雷恩市。這位學校的高才生現在麵臨著一係列考驗。

他首先得適應家庭和周圍的環境。笛卡爾自幼喪母,童年多在姥姥家度過,因而對家庭一直很陌生。如今他回到家裏,就得直接麵對家中的親人。他的父親是位不得誌的律師,常對世事人生發一些無謂的感歎;哥哥是個小官吏,成天為地方上的一些小事忙碌著,注重眼前的名利和小榮譽。盡管這種平庸的小市民的生活與笛卡爾的精神境界格格不入,但他還在盡力地適應著。畢業後的第一年,即1613年,他一直呆在家裏,學做一些家務活,如學習駕馭、圍柵欄等,但他終究不能融入這個大家庭中,而且這個家庭也不能給他什麼特別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