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及老子,後不及兒子”,此乃後人對雍正的評價,然而如果沒有這位承上啟下的一代勤君,很難說會有大清國的百年盛世。
雍正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十月三十日,康熙大帝的皇四子,賜名胤禛。因其“性格乘張,喜怒無常”,自幼便跟在康熙身邊嚴格約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歲的胤禛開始入尚書房讀書。自此,胤禛跟隨大學士張英學習四書五經,向徐元夢學習滿文,而跟他關係最密切的,則是他的恩師顧八代。因為受顧八代和其他老師的悉心教誨,胤禛入尚書房讀書後,學習精進神速。九歲的胤禛隨父巡幸,目睹盛況,有感而發,吟出“一人臨塞北,萬裏息邊烽”的豪邁詩句。這不僅折射出小小少年的豪邁胸襟,而且初露其才華鋒芒。
康熙生有三十五子,其中英武勇決、才情豪邁的皇子不乏其人。然而,就在這群英薈萃的儲位紛爭中,毫不起眼的四阿哥胤禛脫穎而出,成為皇位之爭的勝利者,其權謀韜略可見一斑。
雍正四十五歲即位,當政十三年。然而,就在這短短的十三年中,他勵精圖治,除舊布新,勇於改革,解決或試圖解決曆史相沿的弊政,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促成吏治的相對澄清,造成國力的強盛和國家政局的安定,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所以說,這位滿人皇帝是一個奮發有為、對曆史發展有傑出貢獻的君主,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聖王之一。他給曆史留下的良好印記,堪與中國曆史上曆代聖君明主相匹配。
大清王朝經康、雍、乾三代明主的打造,出現了空前絕後的繁榮與鼎盛。康熙、乾隆兩朝的曆史地位已為世人所公認,即“康乾盛世”,在這兩個功業素著的帝王之間,雍正朝的時間盡管不及前、後兩朝的九分之一,卻是不可忽視的。
康熙後期的種種弊政,若不是經過雍正的大力整飭,清朝可能會較快地走向衰落,而雍正一係列行之久遠的政策,又為乾隆朝興旺發達和清朝長遠統治創造條件。
雍正不僅政績令人稱頌,他一生崇尚節儉也是值得後人學習的。他對某些生活用品講究實用,而不注意物品是否名貴。在位期間,他不巡幸,不狩獵,建設圓明圓和名山寶刹是他兩項最大的揮霍。
雍正勤政令曆代聖君明主自歎弗如,可以說他是中國曆史上最為辛苦的皇帝。他十三年如一日親理政務,白天上朝理政,無一刻清閑,晚間則要擬閱奏章。現存朱批奏折約三萬五千件,蠅頭小楷的批語常是數百言。
這位對中國曆史有一定影響的皇帝,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從他奪嫡到死,被後人稱為清初三大謎案之一。於是,對於雍正奪嫡、之死在民間出現了種種的傳說、謠傳。這一事實從一個側麵說明了人們對宮闈之事的興趣,尤其是極力想知道有關雍正的秘聞,本書將能滿足廣大讀者的這一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