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蘇州人說的話被稱為“吳儂軟語”,這是什麼意思呢?

人們都說蘇州女子纖柔秀美,說話也格外動聽,蘇州人說的話被稱為“吳儂軟語”,這是什麼意思呢?

“吳儂”,簡單來說就是“吳人”,意思是使用吳方言的人。吳方言是一種很古老的方言,保留了較多古漢語因素,主要通行於中國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區、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和福建西北部及香港、台灣、舊金山等地說吳語的移民中間,使用人口約八千萬,在中國方言使用人口數量中排第二位。在這些地區的方言中,“儂”實際是“人”字的變音。到後來,“儂”又分化為表示我、你、他的人稱代詞。

吳方言中音韻美的代表當屬蘇州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軟”,尤其女孩子說來更為動聽,一波三折,珠圓玉潤,即使話已講完,仍有餘音嫋嫋之感。蘇州話語調平和而不失抑揚,語速適中而不失頓挫,發音部位在口腔中較靠前靠上,這種發音方式有些低吟淺唱的感覺。林語堂就這樣寫蘇州婦女說話:“輕柔、甜蜜地嘮嘮叨叨,用一種圓唇元音,婉轉的聲調,其強調的力量並不在很大的爆破音,而在句尾拖長了的,有些細微差別的音節。”

蘇州話至今保留了相當多的古音,使用很多古文中的用法,有著濃濃的古意和書卷氣。如蘇州人說“不”為“弗”,句子結尾的語氣詞不用“了”,而用“哉”。蘇州話還特別形象生動,慣用疊字,比如說對動物的稱呼:鴨哩哩(鴨)、雞咕咕(雞)、豬嚕嚕(豬)、羊咩咩(羊);又比如對顏色的稱呼:蠟蠟黃——非常黃、旭旭紅——非常紅、碧碧綠——非常綠、雪雪白——非常白、霜霜青——非常青、墨墨黑——非常黑。最經典的評論蘇州話的故事莫過於兩個蘇州人在吵架時說“阿要撥儂兩記耳光搭搭”,意思是“要不要給你兩記耳光嚐嚐”?說話聲音柔和,而且用的是商量的口吻,雖是吵架,在外地人聽來卻也舒緩動聽。同屬吳方言語係的其他幾種方言,如無錫話、嘉興話、紹興話、寧波話等都不如蘇州話來得溫軟,以至於有人過分誇張地說“寧與蘇州人吵架,不與寧波人說話”。

再如蘇州評彈,抑揚頓挫,回環多姿,仿佛令人領略到潺潺流水的顫動,真是軟語連綿,餘音回繞,令人陶醉。

102春節我們會在門上貼對聯,寫對聯有什麼講究嗎?

對聯,雅稱楹聯或楹貼,俗稱對子。一般認為對聯是由桃符演變而成。我國古代過年時在門兩邊要懸掛桃符,所謂桃符,是畫著降鬼大神“神荼”“鬱壘”像的一寸多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後來桃符簡化,隻寫上“神荼”“鬱壘”名字或畫上符,或寫上吉利的話。這個習俗延續至今成了對聯。你知道寫對聯有什麼講究嗎?

講究一:上下相對。對聯由上聯和下聯組成,一般都是豎寫,上聯貼在右邊(上手),下聯貼在左邊(下手)。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內容也要求一致,兩句不相關聯的句子隨便組合在一起不能成為對聯。當然,一切都有例外,有的上下聯故意字數不等,如民國時某人諷刺袁世凱的一副對聯:“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上聯“袁世凱”三個字和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是“對不齊”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

講究二:詞性相當。對對聯首先要遵循“實對實,虛對虛”(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規則,具體來說,就是上下聯中處於相同位置的詞必須有相同的詞性。例如杜甫的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中“兩個”對“一行”,都是數量詞;“黃鸝”對“白鷺”,不僅詞性相對,同是名詞,而且都是鳥類,顏色也相對;“鳴”對“上”,都是動詞;“翠”對“青”,顏色相對,又同是形容詞;“柳”對“天”,都是名詞。如此看來,這兩句詩不僅字詞十分工整,而且色彩搭配得也很巧妙,可以讓人眼前浮現出黃鸝鳴唱,翠柳依依、白鷺飛天的美麗畫麵。

講究三:結構相稱。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句式結構應當盡可能相同,如李白題湖南嶽陽樓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上下聯皆為主謂結構,其中,“水天”對“風月”皆為並列結構,“一色”對“無邊”皆為偏正結構。在詞性相當的情況下,有些較為近似或較為特殊的句式結構,其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講究四:節奏相應。對聯像詩詞一樣可以吟詠,而具有音樂美,所以也具有節奏。在五言聯中,上下聯節奏應為“二/三”,或者“二/二/一”,如“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蓮子/心中苦,梨兒/腹裏甜”。在“七言”聯中,上下一般為“二/二/三”、“三/一/三”、“二/一/四”節奏等。

講究五:平仄相對。對聯講究用字的平仄,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使人讀起順暢、深長,有穩定感,如“海闊天高氣象,風光月霽襟懷”。象讀四聲,是仄聲,懷讀二聲,是平聲。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這也是我們判定上下聯的重要依據。必須注意的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聲調係統有很大不同,同一漢字的平仄也發生了變化。

講究六:內容相關。一般說來,上下聯應圍繞一個主題表達,例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實際上這裏“徑”應是“脛”的錯訛,但大家一直都這麼用下來了),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副講學習的對聯,上聯強調的是勤奮,下聯強調的是刻苦,內容密切相關。

有一個特例是“無情對”,它要求一定“內容無關”,而且“離題萬裏”才好。如“五月黃梅天,三星白蘭地”,分別說的是氣象和名酒,內容大相徑庭,造成一種不協調的喜劇效果。

103為什麼英語由一個個字母組成,而漢字是方塊字呢?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係,它通過視覺所能感知的形式來記錄語言,從而把語言信息送到遠方,傳給後人。這是一切文字共有的特質。世界上的文字種類很多,有的文字學家根據它們表達方式的不同,將世界上的文字分為兩大類: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英語是一種表音文字。表音文字的特點是,用語音來表示語言,少量字母經過各種組合,表示不同的讀音,不同的讀音又表示不同的意義,因此,我們看到的英語都是由一個個字母連接而成的。表音文字形和音的聯係是有規律的,“見形知音”是表音文字的普遍特征。

而漢字的情況就比較特別,漢字是從圖畫文字脫胎而來的,早期漢字圖畫意味非常濃,比如象形字,從字麵上就能看出它表示的是什麼意思,因此可以說其特征是“見形知意”。但到了後來,漢字中表音成分大大增加,純粹表音的假借字還在普遍使用,同時,形聲字的數量異軍突起,現在90%左右的漢字都有著起表音作用的偏旁。可以說,秦代小篆以前的古代漢字是表意文字,比如象形字,漢代隸書以後的近現代漢字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

由於早期漢字在使用中不斷符號化,象形的曲線型線條不斷減少,而直線型線條逐漸增多,同時,由於漢字中平直的橫筆和垂直的豎筆使用頻率最高,這就為整個字形奠定了方正的骨架,漢字便出現了一種方塊形趨勢。這種趨勢在商代後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經呈現出來了,西周時的金文豎長方形特征已非常明顯,秦代的小篆一般都是均勻整齊的豎長方形。漢代的隸書由小篆的長方形一變而為扁方形,魏晉以後的楷書避小篆之“長”與隸書之“扁”,定形於正方形。現代印刷體的各種字體,有的是在正方形的基礎上略有調整,但無論怎樣變化,字形都嚴格地限製在一個無形的方格之內,毫無例外。這種正方形字形不僅書寫方便,在印刷排版、閱讀等方麵也都顯出很強的優越性,因此長期使用,至今不變。

此外,漢民族在造型美學上求方正、尚平穩,這恐怕也是漢字方塊形特征形成並保持的因素之一。

104為什麼將亂寫亂畫稱為“塗鴉”,而不是“塗雞”“塗鵝”呢?

烏鴉犯了什麼錯?為什麼亂寫亂畫會被稱為“塗鴉”,而不是“塗雞”“塗鵝”呢?

原來,“塗鴉”這個詞是有來曆的。唐代有個詩人叫盧仝,他有個頑皮的兒子叫添丁。添丁喜歡亂塗亂寫,常常把盧仝的書冊弄得又髒又亂。盧仝對這個孩子真是又愛又惱,想要懲罰他,自己又舍不得,真是無奈。最後,他發揮詩人的特殊優勢,寫了一首詩,詩中有一句:“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這一句惟妙惟肖,道出兒子的頑皮和自己的無奈,生動有趣。這句詩裏的“塗鴉”二字逐漸流傳出去,使用至今。“塗鴉”一般用來比喻書畫或文字幼稚拙劣,多用作謙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