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單親家庭中的“雙親教育”(1 / 3)

提起單親家庭,許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父母離異上去。事實上,造成單親的原因可能會有許多。比如,配偶死亡、夫妻兩地分居,甚至未婚先孕等。造成單親的原因不同,家庭氛圍就難免會有差異,給孩子造成的影響便也各不相同。但不管是哪一個,有一種局麵是常常會出現在單親家庭中: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出現缺失。

我們在前麵曾經認真探討過爸爸媽媽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的不同作用,可以說,這些作用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家庭教育體係。很明顯,在單親家庭中,存在著先天的不足:一方家長的缺席讓孩子受到的教育和關愛明顯不足或者說是缺失。如果把爸爸媽媽比喻成支撐孩子成長的兩條腿,那麼單親家庭就隻剩下了一條腿了。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就要更加細致地考慮自己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緊靠這一條“腿”蹦跳著成長。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在許多單親家庭中,孩子僅有的那一位親人卻沒有認真考慮孩子的這一需求,又或者考慮得不周全。這無疑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困擾。

幾年前,我曾經協助幾位兒童心理學家在一個少管所做過心理發育情況調查和相應的心理輔導。在那裏,我遇到了一個孩子,她的成長經曆令我至今記憶猶新。

楠竹(化名)很小的時候,就一直非常害怕爸爸媽媽爭吵打架。原來,在她剛剛四歲的時候,爸爸遠渡重洋到英國留學。兩年以後,再次回到家中的爸爸就像變了一個人:他不再對妻子噓寒問暖,也不再對楠竹疼愛有加。於是,從那時候開始,楠竹的家裏就經常爆發“戰爭”。膽小的楠竹不得已經常住在奶奶的家裏。

奶奶是楠竹最親的親人,她照顧著楠竹的一切,讓楠竹快樂地成長。小學時候的楠竹非常乖巧,學習也十分優秀。她常常對奶奶說,將來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孝順她。每到這個時候,奶奶都會既幸福又擔憂地念叨:我將來要是死了,你可怎麼辦礙…

楠竹快升初中的時候,奶奶不幸去世了。從那以後,楠竹的生活就陷入了徹底的黑暗之中。爸爸媽媽離婚了,她跟隨媽媽生活。以前還管一管楠竹的爸爸從此再也沒了音信。隻剩下她和媽媽艱苦度日。媽媽學曆不高,工作非常辛苦。為了養家糊口,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對楠竹的關注更是不夠,楠竹簡直就是過起了一個人的生活。除了缺少媽媽的關懷和教育以外,更令楠竹難過的是,媽媽心情鬱悶的時候,還常常拿楠竹撒氣。有一次,媽媽生氣地回到家裏,一進門就把楠竹拎過去,劈頭蓋臉打了一頓,邊打還邊說:都是你爸害的,要不我能這麼苦?還得帶著你!都是沒良心的……楠竹心裏既委屈又倉皇。

小學時愛說愛笑,喜歡唱歌跳舞的楠竹再也沒有了以前的快樂心情。她怨恨拋棄了自己的爸爸,怨恨對自己不管不顧的媽媽。學習上她不再認真,做人也開始自暴自棄。後來她認識了一些社會上的青年,於是就開始整天與他們混在了一起。媽媽知道後,更加暴怒地打罵她。為了報複媽媽,楠竹更加叛逆,整天四處惹禍。終於,她在闖過一次大禍以後,被送進了少管所。

聽著這個還處於花季的少女的敘述,看著她臉上慢慢流下的淚水,我們不禁為她的遭遇感到難過。“如果我奶奶一直活到我上完初中、高中甚至考上大學,我的人生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最後,楠竹低頭小聲說。

楠竹為什麼會從一個優秀的孩子慢慢變成走進少管所的“壞女孩”?為什麼她沒有對自己後來的做法表示悔恨,卻念念不忘去世的奶奶?其實略微一想就會知道,造成楠竹變化的關鍵原因就是她失去了家庭對她的關愛。

也許奶奶的愛護並不能代替爸爸媽媽對她的愛和教育,但正是那一絲溫暖支撐著楠竹不斷成長進步。可是當這僅有的一絲溫暖隨著奶奶的去世而消失後,就隻剩下了冷酷和抱怨了。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孩子的情感發育還是心理健全,又或者是普通的家庭引導,都全部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由此,孩子一步步走向深淵就不足為奇了!

所有孩子的成長都需要愛的滋潤,單親家庭的孩子則不但需要,而且需要更多。因為他們的心裏都會因為一方家長的缺失而變得更加敏感。楠竹的境遇是最為淒慘的,因為她失去了幾乎所有的親人的關愛。與她相比,有一些孩子會與一方父母相依為命,顯得略為幸運和幸福,但即使如此,爸爸媽媽們也不應該掉以輕心,因為對於孩子來說,這來自父母一方的幸福並不足夠!

生活從來就不是完美的,因為組成生活的人就從來不是完美的。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成員,都會有自己的不足。這些不足常常會成為家庭“戰爭”的導火索,甚至在某些時刻,會成為拆散家庭的元凶。

元凶都是值得譴責的——在這種情感的促使下,離婚後的雙方往往會對對方充滿怨恨。他們會時常翻出這些“舊賬”來控訴、發泄。尤其是在他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更是容易把自己現在的困境歸結於失敗的婚姻和他以前深愛的、現在痛恨的人身上。咒罵與抱怨不可避免。從我們自身角度考慮,這種程度的宣泄對心理和生理都是有好處的。可是,我們不要忘記,當我們如此這般咒罵宣泄的時候,孩子正靜靜坐在一邊傾聽。

當著孩子麵罵前夫或者前妻會有什麼後果?對此,靜女士深有感觸。

靜女士一年以前和相愛多年的丈夫離婚了,原因是她發現丈夫有了外遇。雖然事後丈夫表現出了想悔改的姿態,但是傷心欲絕的靜女士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婚。離婚以後,8歲的小女兒跟隨她生活。

俗話說,愛之深,恨之切。回想起以前家庭生活的幸福,靜女士就常常感到無法接受丈夫有外遇以至於最後離婚這個現實。所以,她就經常在家裏嘮叨,咒罵前夫。每當這個時候,孩子都怯怯地躲在一邊,聽著媽媽抱怨:“男人沒一個好東西,以前說得挺好,什麼忠於一個人,始終愛一個人,可時間一長就都是喜新厭舊……”

一次,按照離婚協議,靜女士的前夫應該在周末來接孩子出去玩。可是他卻最終爽約了。這讓靜女士惱怒到了極點。她走來走去地不停抱怨著,告訴孩子:“你爸爸就是個不負責任的人,以後一定要離這樣的人遠一點。而且,你一定要記住,不能長成你爸爸這樣的人……”正說著,孩子突然“哇”的一聲哭了起來。而且她還哭著跑進了自己的房間,邊哭邊喊:“我討厭爸爸!”聽了這話,靜女士心裏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是高興還是懊惱。

從那以後,靜女士發現女兒再也不在她麵前提爸爸了。不僅如此,孩子還經常人小鬼大地對媽媽說一些“她以後不結婚,因為男人不可靠,她要和媽媽單獨過一輩子”之類的話。開始靜女士沒有把這件事情當回事,可是後來她發現事情開始超乎她的想象了——一次參加家長會,女兒的班主任告訴她,女兒非常排斥男同學,不僅不和男同學玩耍,而且還經常和男同學吵架。“這樣下去,對孩子將來的身心成長可是非常不利的!”班主任警告說。這時候,靜女士開始有些後悔了。

從擁有健全的人格、完整的愛心,發展到敵視爸爸,敵視所有男性,甚至恐懼婚姻,靜女士的女兒在兩性認知和愛的培養方麵無疑出現了問題。而出現這種問題的根源就是靜女士不停地在孩子麵前咒罵前夫。

在孩子最原始的認知裏,爸爸媽媽都是世界上最可親的人,不管他們犯了什麼錯誤,孩子都會一如既往地依戀他們,這種依戀源自於息息相關的血脈。尤其是孩子的思維沒有發育成熟,尚不能與爸爸媽媽劃清心理界限的時候,對爸爸媽媽的批評指責很容易讓他們“感同身受”,情緒沮喪。因為在孩子看來,這幾乎就是對自己的指責。如果當這種指責來自於自己另一個最親的親人時,產生思維混亂就成了在所難免之事。當孩子屢次聽到這種指責的時候,他們在心裏就會產生上當受騙的失落甚至怨恨。這時候,之前強烈的親情就會變成滿腔的怨恨。讓孩子早早為這種情感所困擾,無疑對他們今後的成長極為不利。

此外,孩子認識世界、培養情感發育的最主要途徑就是親身體驗和觀察、傾聽父母。爸爸媽媽的思維和感情很容易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原因。當媽媽或者爸爸們不停地在孩子耳邊指責已經離婚的愛人,甚至把這種指責上升到婚姻高度的時候,就會對孩子的認知造成巨大的誤導。比如,前麵靜女士經常在女兒耳邊指責丈夫,不僅如此,她還把指責上升到了整個男性集體的高度。結果就是在女兒心目中留下了“男人都不是好東西”、“婚姻不可靠”的印象,其結果必然會影響孩子今後在相關方麵的社交乃至婚姻。

婚姻失敗後,對另一方有怨言甚至非常痛恨,對此我們非常能夠理解。但是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在孩子麵前不停指責對方的理由。因為這樣做是非常自私的。我們不能不考慮我們的言談在孩子心目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會給孩子的愛心成長和心理發育帶去什麼樣的破壞。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愛和良好的教育,不應該是建立在批評,甚至詆毀孩子另一個最親的人的基礎之上的。這一點,單親家長們一定要慎之又慎!

“你覺得,你給孩子的教育完整嗎?”在聊天時,我們經常這樣問那些單親家庭的爸爸媽媽們。對於自己的孩子,他們都認為獲得的愛是不完整的。因為他們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地缺乏爸爸或者媽媽的關愛。可是對於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他們卻一致認為很完整。“該上小學的時候上小學,回家裏該管他們的時候也都管,那有啥不完整的?”他們大多這樣想。

事實上,在對中國大多數單親家庭教育狀況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單親家庭中,家庭教育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家庭教育不完整。可遺憾的是,雖然很多人能夠意識到自己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可是他們不知道這種不完整到底表現在哪裏,更不知道該如何彌補這種缺陷。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的教育到底缺失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