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家長眼裏,孩子的教養任務應該是媽媽的分內工作,而爸爸則主要專注於家庭的物質存續條件和發展。對於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嬰孩來說,“爸爸”的角色並不重要。隻有當孩子成長到四五歲的時候,爸爸的教育作用才會顯現出來。
羅斯·帕克在他的著作《爸爸才能給的東西》中指出,不論是對年幼的嬰兒還是對已經漸漸有了自主意識的孩子,爸爸的教育都會對他們造成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集中在思維能力、性格培養等深層基礎方麵。比如堅毅性格的培養。
在一家早教機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一個3歲的小女孩對玩任何大型玩具都毫不畏懼。即使沒有成人在一邊看護,她也能夠自由自在地在滑梯上爬上爬下,能夠自己玩秋千,甚至把自己蕩到別的孩子絕不敢到達的高度。與她相比,另一個4歲左右的男孩就顯得很懦弱——他甚至不敢爬上許多孩子都格外喜歡的蹦床。
是孩子天性如此嗎?當然不是。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孩子所表現出的種種“天生性格”,大多都是在出生後以後天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起來的。換句話說,女孩膽子大,做什麼事情都果敢;男孩膽子小,做事唯唯諾諾,一定有其中的道理。
研究人員對兩個孩子的日常成長細節進行了監測。他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細節:每天放學,女孩都是由爸爸接走的,男孩則是由媽媽來接。爸爸來接孩子的時候,小女孩總會歡快地撲上去,而爸爸也總會隨之把孩子抱起來,甚至將其高高舉起。女孩開心地大笑著。與之相比,當男孩撲向媽媽的時候,媽媽總會很小心地把孩子抱在懷裏,同時叮囑他不要冒失,小心摔倒……發現這一細節後,研究人員馬上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女孩子的教養中有著大量父親的身影,甚至,她的爸爸還帶著她去玩過漂流。與之相比,男孩子的爸爸則總是忙於工作,對孩子疏於管教。
去接孩子放學時,爸爸抱起孩子並高高舉起——多麼小的一個細節!但正是這些細節,讓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獨特作用——許多研究機構經研究表明,爸爸與孩子的肢體接觸、行為教養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心理造成影響。當然,我們這裏提到的,還僅僅是爸爸對孩子養育過程中會起到的諸多作用中的一個。在其他方麵,爸爸的養育責任同樣不可替代。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爸爸在兒童教育方麵如此重要呢?
爸爸帶出來的孩子更聰明,這一點已經為許多教育專家和父母所認同。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由於爸爸的思維更具邏輯性,也更具有行動力,所以不知不覺中孩子主管邏輯和理性的左腦會得到充分開發。與之相比,如果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沒有得到爸爸的陪伴,那麼在長大後往往會出現數理能力和行為意識低下的現象。
當然,許多年輕的爸爸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麵所能夠給孩子帶來的巨大益處。事實上,這些益處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傳遞給孩子的。比如,大多數爸爸的動手能力都比較強。他們會在與孩子一起勞動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用錘子、刀子等工具修理東西、製作玩具——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再比如,許多爸爸都喜歡下棋,跳棋、軍棋、象棋、圍棋,等等,這些對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都是很有好處的。
一個人對他人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許多時候,這種默默的感染能夠改變他人的一生。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比如,一般來說,爸爸在性格和行事方法上更傾向於自立,因此受其影響,孩子也會不由自主地要求自立。如果沒有爸爸的這種影響,或者全部由媽媽替孩子包辦,那麼孩子的這種自立能力就很難得到鍛煉和強化。在這方麵,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孩子摔倒後,爸爸媽媽的不同表現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除此以外,爸爸的許多性格和行事作風也會影響孩子:探索欲、冒險欲、動手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都是如此。甚至,英國科學家還研究發現,如果孩子所處環境太幹淨,對身體並不好,因為髒環境更容易讓孩子體內產生抗體,而不太愛幹淨的爸爸恰恰能給孩子提供這樣的一個環境。這無疑會影響孩子終生的身體健康程度。
大年夜,城市裏的鞭炮聲此起彼伏,享受新年快樂的人們笑鬧著在自家院子裏、街道上慶祝新年。可就在這歡樂的時刻,有一個三四歲大的小男孩卻被嚇得哇哇大哭。麵對膽小的孩子,孩子爸爸很有辦法。他一邊抱著孩子安撫他,一邊在嘴裏模仿著鞭炮的聲音,發出誇張的“嘣嘣……啪啪……”聲。孩子的注意力被爸爸吸引了,哭聲也不再那麼響亮了。除了鞭炮聲,煙花也是非常美麗的,於是爸爸不時把孩子高高舉起,讓他看遠處一朵又一朵綻放開的美麗的煙花。孩子驚奇地睜大眼睛看著。很快,他就把恐懼遠遠拋在了腦後,咯咯笑個不停……
在我們一般人眼裏,剛剛見識風雨的孩子害怕鞭炮聲很正常。許多媽媽麵對被鞭炮聲嚇哭的孩子,都是把他們抱回房子裏,讓孩子“眼不見心不煩”。可是,前麵我們提到的這位爸爸卻不是這樣做的。他努力地和孩子一起玩,一起互動,讓孩子慢慢適應這種環境和新事物,驅走恐懼。也許我們覺得這隻是一件小事,殊不知,正是因為這種小事多了,孩子才會在性格發展和能力培養等方麵得到超人一等的教育。而完成這一教育過程的人,就是充當“玩伴”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