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說,這本書曆史架構神話構成方麵有點大,所以小風隻能搬一些古代相傳的洪荒大神,至於為什麼會把這些大神寫進玄幻而不是仙俠之中,大家慢慢看下去,以後會慢慢寫出來的,怎麼說呢,這本書寫得內容,涵蓋的特別多,這裏怕大家不明白燭龍的原型,搜集了一下資料,整理一下發給大家,而蒼龍的形象是我杜纂出來的,以後會用到的。
王逸注天問裏說,“言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也。”
更詳細的描述,則在山海經中: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竭。是燭九陰,是謂燭龍。”淮南子·地形篇:“燭龍,在雁門北,蔽與委羽之山,不見日。起神人麵龍身,而無足。
以上古代文獻表明,燭龍這個神獸,人麵,有龍或蛇一樣長長的身體,不需要吃喝甚至呼吸,終日矗立。當他閉著眼睛的時候,北方的天空是黑暗的,當他睜開眼睛的時候,北方黑暗的夜空就被照亮了。
首先注意燭龍所處的地域。北方。
淮南子·地形訓:“北方曰積冰,曰委羽。”高誘注:“委羽,山名,在北極之陰,不見日也。楚辭·大招中講:“魂乎無北,北有寒山,逴龍(赤字旁色)隻,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測隻。天白皓皓,寒凝凝隻。魂乎無往,盈北極隻。”文選·燭賦(付鹹):“六龍銜燭於北極。”綜上可知,逴龍也就是燭龍,所處的地方“積冰”、“不見日”、“天白皓皓”、“寒凝凝”,正是北極。
燭龍是古代典籍中頗有神異色彩的一個記載:燭龍之為物,人麵蛇身,身長千裏,睜開眼就為白晝,閉上眼則為夜晚,呼氣為夏天,吸氣為冬天,又能呼風喚雨,顯係非凡之神物。
古人心目中的龍星之形
燭龍人麵蛇身而赤,身長千裏,此正古人心目中的龍星之形。蒼龍之象,包括角、氐、亢、房、心、尾一係列星宿,組成一條蔚為壯觀的星帶,蜿蜒綿延於天際,古人既名之為龍,又以蛇這種爬蟲的星象擬其形,可謂善於觀象狀物。身長千裏,誇張之辭也,其實蒼龍群星橫亙於太空,其尺度以光年計,又何止千裏而已。燭龍色紅,繪色之語也,大火星正為紅色星,現代天文學的觀察也證明,心宿的光譜確實偏紅(夏堅白,1950:139),西安交通大學出土西漢墓二十八星宿壁畫中,諸宿皆作白色,獨大火作紅色,可見以大火為紅色,為古人普遍之觀念。但星光的色澤受天氣等因素的影響而閃爍不定,且放眼望去滿天星光大致皆作白色,其色澤的區別極微,故非認真觀察是難以覺察的。[2遙想古人以大火星為紅色,與其說是源於對大火星光熒然而紅的色澤,不如說是因以大火星為用火之候而對其形象的想象。人的想象甚至感覺往往受其觀念的製約,古人以大火的見伏作為火耕的時令標誌,故不僅以火命名此星,進而至於以火的形象想象、感覺此星,於是,在人們的觀念中,此星的顏色遂熏染上了紅火的色彩。古人對龍星列宿的關注源於對大火的關注,以龍星的出入作為出火、納火之標誌,因此,其對大火色彩的想象也推而及於龍星列宿,龍星列宿也“近朱者赤”,整體呈現為一條紅色巨龍,故此龍被命名為“燭龍”或者“燭陰”,“燭”者,火也,所謂“燭龍”,火龍之謂也。後來五行說流行,因春天和東方於五行體係中屬蒼,故作為春天星象的龍星也搖身一變而為蒼龍,實則追本溯源,紅色才是其本色。此外,由蒼龍之本名“燭龍”而為紅色,也暗示出,不僅大火一宿,而且龍星列宿、蒼龍整體,都依次被作為火耕時令的標誌,故所謂“火”,既指單獨的心宿,也可以作為蒼龍列宿的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