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成了中華文明的源頭。老子就是其中之一,有人對他“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一生,充滿了好奇,也有人把他的人生哲學奉為行動的指南。那麼老子的思想到底是什麼?他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1883年,世界上發生了一件很大的事,偉大的思想家卡爾·馬克斯去世,但是在同一年,另一位也叫卡爾的著名哲學家誕生,他就是卡爾·雅斯貝爾斯。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年,雅斯貝爾斯對舊中國的兩個人物給予極高的評價。哪兩個人物呢?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老子。
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曆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之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這一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在軸心時代裏麵,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在中國,雅斯貝爾斯提到了兩個人物孔子和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雅斯貝爾斯認為,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在這個時期,發生了所謂的“終極關懷的覺醒”。換一句話說,就是在這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麵對這個世界,同時,宗教也是在這個時代產生的。上述這些文化和精神創造的突破,實際上是對於原始文化的突破。這種突破也就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和伊斯蘭的不同文化形態。
在講到古代文明的時候,我們知道除了古希臘、印度、中國和以色列,還有巴比倫文明和埃及文明,這些文明由於沒有實現類似於在古中國、印度和希臘所出現的精神文明的突破,它們的文明雖然規模也非常的宏大,但是最終都難以擺脫滅絕的命運,成為了文化的化石。而在軸心時代所產生的中國文化、希臘文化、印度文化和以色列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每當人類社會麵臨危機或新的飛躍的時候,我們總是回過頭去,看看軸心時代的先哲們是怎麼說的。
中國的這個時代,我們通常稱之為先秦時代。秦這個詞有兩個含義,一個是秦國,一個是秦朝,這兩個概念是不一樣的,公元前221年之前它叫秦國,公元前221年之後,它把六國全部都消滅了,建立了一個統一的中央王朝,這個時候我們就把他稱之為秦朝。那我們現在講的先秦,指的就是先於秦王朝之前,公元前221年之前。在那所謂的列國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聖哲,我們通常稱為先秦諸子。
關於春秋戰國,孔子和孟子對這兩個時代有過描述。孔子是春秋的後期人,孟子是戰國的中期人,他們分別都描述過自己所在的時代。孔子對自己的時代顯然是非常失望的。他對這個時代有這麼兩句話,說這個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以前周代的一切政治秩序都已經被打破了,亂臣賊子很多,他在自己所寫的《春秋》這本書裏麵說。
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
春秋兩百多年裏,被殺掉的國君有三十六個,滅亡的諸侯國有五十二個,可見這是一個多麼混亂的時代。而戰國時代顯然比春秋時代的混亂狀況更加嚴重,“戰國”這個名字本身,就表明這是一個征戰的時代。孟子對於這個時代也有兩句話,他說。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
諸侯們為了爭奪土地而發生戰爭,殺掉的人,可以堆滿整個原野。他們為了爭奪一座城池而發生的戰爭,殺掉的人,可以堆滿整個城池。
我們同時也要認識到,雖然這個時代是中國曆史上最為苦難的時代,也可以說在政治上是一個很黑暗的時代,但是就像雅斯貝爾斯所說的那樣,這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時期。其實在中國,在雅斯貝爾斯所謂的“軸心時代”過去不到一百年,有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問世了,這篇論文的題目叫《論六家要旨》,它是專門總結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學術文化思想的。“要旨”就是說這六個流派的主要思想。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漢武帝時代的一個大學者,同時,也是另外一個更偉大的學者的父親,那就是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