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特區的最大貢獻(1 / 1)

吳南生

吳南生,1922年生,廣東潮陽人。曾任廣東省委書記,負責籌辦廣東省三個經濟特區,最早提出“先走一步”並率先實踐、經營經濟特區。廣東省第五、六屆政協主席。

引進了市場經濟,使中國經濟進入了世界經濟大循環。我認為這是特區對中國最大的貢獻,也是特區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當時別人明白不明白我不知道,但我心裏很明白,辦特區,就是要改掉那種蘇聯模式、自以為是的計劃經濟,走市場經濟的新路。我們在1980年底即特區條例經全國人大批準公布後,就明確提出:特區要以引進外資為主,以實行市場經濟為主。麵對各種非議,麵對當時重重阻力和壓力,我和我的同事們有過“約法三章”:隻做不說,多做少說,做了再說。總之就是一句話,要趁那些反對辦特區的人糊裏糊塗弄不清楚看不明白的時候把經濟搞上去再說。要知道,當時全中國都還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搞市場經濟就等於搞資本主義複辟,罪大惡極啊!可誰能想到,20年後,我們中國卻要求人家承認我們是市場經濟國家。這種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小平同誌說,深圳的精神就是“敢闖”。從創辦特區中我們深深體會到:要從事這項巨大的改革開放工程,在實際工作方麵要有勇氣,在理論思想上也要有勇氣。沒有兩方麵的勇氣是“闖”不成的。

廣東的理論工作者和各方麵的學者們都很支持改革開放,在理論工作方麵做了許多研究。前麵說過,1979年8月15日,我已邀請廣東的多位學者一塊研究特區條例,同時座談、研究有關改革開放的理論。要闖過這一關,隻好向老祖宗求救。1980年4月14日,我在向省人大常委會作《關於我省設置特區和製定特區條例的問題》的報告中,曾非常明確地講出我們的觀點(即廣東理論界的觀點)。

這是我們28年前的論點:

馬列主義的基本觀點,從來都不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是絕緣的。按照馬克思原來的設想,社會主義經濟應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將批判資本主義的不合理的因素,同時繼承它的合理因素,並利用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物質財富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但是事實上,首先建立起社會主義製度的國家俄國,卻不是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列寧特別強調要吸收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有用的管理經驗。列寧講過:“要樂於吸取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普魯士的鐵路管理製度+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社會主義。”

十月革命後,在俄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列寧的思想前後有什麼變化,實踐中存在什麼問題,我們沒有再去研究,但從他這段話即“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內容來看,肯定不是“以階級鬥爭為綱”的!

有了這些理論上的準備,我們才有勇氣麵向“左”派的挑戰。“約法三章”也是因為有了理論勇氣,對那些吵吵嚷嚷,“不去跟他們一般見識!”好!你“正確”,你表演吧!我就不開口,你要吵就自己吵吧!我“隻做不說”,你能怎麼樣?

我常常會回顧過去的歲月,思考一些問題,有時,也有一點想法。例如:關於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問題。我認為,它們都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得出的經驗,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它們都不是專屬於哪一個階級的。什麼叫文明?這就是文明。

關於市場經濟,還有一個必須不斷規範的問題,但這已是屬於實踐中的問題了。從理論上進一步探討、分析和確定對市場經濟的認識,這是中國理論界的曆史任務,要下點苦工夫,不是給它戴上一頂“社會主義”的帽子就能解決得了的。

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這句話很需要時時謹記,認真實踐。

(選自《廣東改革開放決策者訪談錄》,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