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選題到寫作,轉眼之間已一年有餘。付梓在即,我們感觸頗多。我們以元代漢語量詞為研究對象,對其作了較係統深入地分析,其中的艱辛難以述說。材料斷代難,哪些可歸於元代,需要仔細甄別。材料搜集難,尤其《元典章》,我們曆盡艱辛才終於如願。量詞分類難,量詞小類的劃分、量詞個體的歸屬都讓我們躊躇再三。直到現在我們仍然覺得,不管工作做得多細,我們的分類應該還有欠缺和不足之處,學術嚴謹再怎麼強調也不過分。量詞的用法非常神奇和微妙,如形容月亮,“一痕”、“一彎”、“一輪”與殘月、新月、明月相搭配,體現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痕”的若隱若現,令人憐惜,“彎”的嫵媚靈秀、“輪”的圓轉和動態,展示了量詞神妙的修辭功能,這是其他詞類難以比擬的。這個具體事例隻是其魅力的形象寫照,恰如茫茫沙漠中的一粒沙、浩瀚大海中的一滴水,我們的研究也正是為其所驅動,聚小為大、聚少成多,傳統文化的美感給我們的研究帶來發自心底的自信,正是在點點滴滴的文化分子的生發、傳播中,我們的民族心理不斷成熟,作為個體的我們何嚐不是如此。所以本書雖顯得樸拙,但因研究而加強的文化敬畏,使我們敝帚自珍。

本書是鄧幫雲、郤丙亮、王瑩三人共同完成,其中鄧幫雲提出了本書選題,構想了本書基本框架,並撰寫了本書大部分內容。郤丙亮對元代語言材料做了大量收集工作,並撰寫部分章節。王瑩主要負責本書的材料甄別工作和全書校對工作。在寫作過程中,四川大學俞理明教授、雷漢卿教授、李文哲教授、四川師範大學黃尚軍教授都給予我們很多指導和幫助,在此我們衷心感謝。也感謝巴蜀書社對我們的支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