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量詞的定義與定名
量詞是表示人、事物或動作單位的詞,它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在不同語言中地位卻並不一樣。非漢藏語係的語言在數量表達上主要依靠數詞和詞的形態變化,在數詞和名詞或數詞和動詞之間,除度量衡外,一般不需要加量詞作中介;而漢藏語係中的語言,尤其是漢語,數量的表達卻主要依靠數詞和量詞的組合。在數詞和名詞或數詞和動詞之間,量詞幾乎是不能省的。漢語量詞不僅具有所有語言中量詞的標量作用,而且具有大多數語言中量詞所沒有的修辭功能。漢語量詞數量多、曆史悠久,因此漢語量詞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它“反映了漢語語法研究從語言共性向語言個性邁進的重大曆史進程”。
馬建忠注意到了漢語名物表量的特殊性,在討論名詞的時候,提出了“記數之別稱”的概念,開量詞研究之先河,但歸在名詞之中。黎錦熙在《新著國語文法》(1924)中說:“量詞就是表數量的名詞,添加在數詞之下,用來作所計量之單位。”這裏最早提出了“量詞”名稱,但它仍被看作名詞的附類。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陳望道等倡導了中國文法革新討論,主要討論了詞類問題,隨後關於量詞的名稱逐漸取得共識。《“暫擬漢語教學語法係統”簡述》(1954年至1956年擬定)正式給量詞定名:“表示事物或動作的數量單位的詞是量詞。”從此量詞在漢語詞類體係中獨立出來,量詞名稱也開始固定下來。
量詞內部再分類也是個很複雜的問題,由於選取的角度不同,依據的標準不一,因而不同學者劃分出來的量詞小類也有分歧。量詞首先是一個語法範疇,因而語法功能(組合能力、充當句子成分的能力)是劃分量詞小類的主要標準;同時詞的語義範疇和語法範疇是緊密相關的,量詞小類的劃分也要考慮意義及相關因素。何傑根據上述原則,綜合各家意見,將量詞分為名量詞、動量詞、兼職量詞、複合量詞四類,其中名量詞分為個體量詞、集合量詞(定量詞、不定量詞)、部分量詞、借用名量詞(容載量詞)、臨時量詞、度量衡量詞六類,動量詞分為專職動量詞、借用動量詞。這種分類法簡明、方便,界線也比較清楚,因而我們進行元代量詞分類分析時,基本上依據此分類法。
1.1.2量詞研究現狀和元代量詞研究意義
在當今語言學界,量詞研究已成為熱門課題,並在現代漢語量詞、古代漢語量詞上都取得了累累碩果。量詞曆史研究是量詞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建立科學的漢語史體係有著重要意義。但漢語量詞曆史悠久,而語料繁雜浩瀚,因此作好量詞的斷代史研究,這對於進行全麵、係統的量詞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漢語量詞斷代研究成果,主要有李若暉《殷代量詞初探》、黃盛璋《兩漢時代的量詞》、劉世儒《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遊黎《唐五代量詞研究》、陳穎《蘇軾作品量詞研究》、彭文芳《元代量詞研究》、葉桂郴《明代漢語量詞研究》等。特別是劉世儒對漢語量詞研究貢獻頗大,它“對於量詞形成的原因和理據進行了闡釋,厘清了魏晉南北朝量詞的演變情況,特別是對於漢語‘名+數量’到‘數量+名’結構的最後完成作了精辟的論述。劉世儒的研究具有開創之功,但同時也為後來的研究者矗立了一道很難超越的高峰”。後來學者對古代漢語量詞多根據劉世儒的研究體例對量詞進行描寫性的研究。對此,葉桂郴說:“(他們)在斷代量詞量詞的描寫上做了大量工作,對於量詞產生和變化,尤其是語法特征上的變化卻缺乏足夠的重視。”④
漢語量詞發展史是一部從未斷裂的通史,元代量詞發展史是其不可分裂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學者對元代量詞關注得並不多,其研究成果主要有白冰《宋元個體量詞變化與發展》、《宋元兩〈語言詞典〉漏收量詞考補》、趙中方《宋元個體量詞的發展》、於濤《〈老乞大〉和〈樸通事〉的名量詞研究》等幾篇論文。這些論文或限於篇幅,或限於題目,均未能展現元代量詞的全貌。另外就是彭文芳《元代量詞研究》,雖對元代量詞作了較係統、詳細的論述,但仍有不少疏漏的地方。我們經過多年的考察,並結合最新相關學術研究成果,重新梳理元代漢語量詞,希望能較全麵展現其曆史麵貌,對漢語量詞研究史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