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孩子思維能力訓練(1 / 3)

孩子的思維特點

現實生活中,家長們總是非常熱衷於對孩子進行知識的灌輸,卻往往忽略了思維能力的訓練。殊不知,隻有思維能力強的孩子,其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理解能力、運用能力等才越強;同時,孩子的思維越深刻,其對世界的認知就會變得越深刻、思路越敏捷、應變能力能力也越強。

可思維是什麼?事實上,思維也是孩子認知世界的手段。整個的思維過程就是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的過程。可以說,思維就是思考的升華。

1.孩子的思維特點

孩子的思考方式和我們大人是不一樣的,他們有著屬於自己的思維特點:

(1)模仿思維

模仿是孩子最慣用的伎倆。比如,他們會學著媽媽的樣子炒菜,也會學著爸爸的樣子說話——千萬不可小覷孩子的模仿。在生命的最初,他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學習的。也是在這些生活的細節中,孩子懂得生活、學會交際。

當然,孩子的模仿也經常會以惡作劇似的方式出現。

比如,幼兒園裏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場麵:一個孩子說要上廁所,其他孩子就會接二連三地也說要去。其實,他們並非真的想上廁所,但盲目地模仿,是他們生活的主要“樂趣”。

可見,這個時期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判斷能力,單純地模仿成為了他們活動的主要方式。

(2)單向思維

因為思維能力的限製,孩子想問題,隻能憑借他們僅有的直觀經驗。

比如,如果你告訴孩子“1+1=2”,孩子可以很快地記住;但你千萬別指望他們能夠懂得“2-1=1”——孩子的思維是不可逆的。

可見,這個時期的孩子即使有簡單的思考,也都是不著邊際的想象。至於家長那些知識的灌輸,孩子也隻會單純地接受,並不會進行深如地分析。

(3)形象思維

同樣是“1+1=2”:家長向孩子演示,吃了一顆葡萄,又吃了一顆葡萄,這時孩子會明白“1+1=2”的原理,即一共吃了兩顆葡萄;同樣,告訴孩子伸出一個手指,再伸出一個手指,孩子也會知道“1+1=2”的算法。但如果不用這些實物當教具呢?也許孩子能說出“1+1=2”,但那絕不是思考得來的,這隻能說是一種記憶。要經過無數次的舉例,孩子才能跳出形象思維的束縛,理解“1+1=2”的真實含義。

可見,孩子隻有經過形象思維的積累,他才能從一個一個的實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數字概念。因此可見,孩子對直觀的東西更為敏感。

(4)主次不分

對於孩子,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你不能指望他們和你一樣,知道什麼是輕重緩急。

比如,早上家長要很早起來給孩子做早飯,然後送孩子上幼兒園,自己上班——這是一個非常匆忙的過程。可孩子呢?慢慢悠悠起床、慢慢悠悠穿衣服。家長本來已經很著急了,他還在那裏指著衣服上的小鴨子讓你看。接下來還要邊洗臉邊玩水、邊吃飯邊講故事……

我想,每個家長可能都會遇到過這種讓人崩潰的場麵。對於孩子的“主次不分”,家長一定要留有足夠的耐心。不過,孩子真的不是故意給你搗亂,他隻是不明白什麼更重要!

(5)單維型思維

孩子能夠理解一些簡單的事情,但這時的孩子還不能進行真正的邏輯運算。也就是說,孩子想事情不會想得太多,對於後果之類的,更無從談起。

有一則故事,可以說明這個道理。

媽媽告訴兒子:“凡是重要的東西都應該鎖在箱子裏,才不會遺失。”兒子記住了這句話。過了幾天,媽媽要開箱取東西,卻怎麼也找不到鑰匙了。兒子連忙說:“媽媽,鑰匙在箱子裏麵呢!您說鑰匙總該是重要的東西吧,所以我把它鎖起來了……”孩子錯了嗎?他的確是按媽媽的意思做的——把貴重的東西鎖在了箱子裏。可孩子隻知道鑰匙重要,可卻忘了隻有鑰匙才能夠打開箱子。

可見,孩子的思維缺乏預見性,他們也隻會按照家長給於的“概念”進行思考,而不會考慮其他的因素。孩子的思維與大人有很大差異。不過,掌握了孩子思維的特點,我們就可以“因地製宜”,培養思維這株植被了。

2.培養2—6孩子思維發展的原則

處於這一時期的孩子,思維發展很快。但因為思維框架還沒有定型,所以可塑性很大。再加上這個時期的孩子的求知欲很強、接受東西快等特點,因此,在這一時期加強孩子的思維訓練大都會收到不錯的效果。也因此,這一時期被稱為孩子思維訓練的關鍵期。

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等到以後再來補這一課,恐怕不會收到太好的效果。因此家長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一定要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思維訓練。這對孩子今後智能的發展,特別是思維的發展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培養孩子的思維力時一定要遵循科學的原則。

(1)要按照孩子思維發展的規律行事

人類的思維是有其內在規律性的。就孩子的思維能力的發展過程來說,幼兒階段主要是具體思維占優勢。

3歲以前的孩子主要是在感覺動作的過程中進行思維,感於感覺動作思維,也可以稱之為直覺行動性思維。

3~5歲的孩子主要是具體形象性思維。因此這個時期的幼兒,主要是通過實物形象去啟發孩子思考,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

5歲以後,孩子已經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他們認數與計算的能力在這一時期發展較快,大多數的孩子有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因此要適時地進行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作為家長,要遵循孩子思維總的發展規律,不要違背這一規律來對孩子進行提高思維能力的教育,千萬不能采取拔苗助長的方式。

(2)讓孩子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推動孩子思維前進的心理動力。這一時期的好奇心很大,也很容易滿足,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好奇心會逐漸減退。家長可以經常用發生在周圍的事情,啟發孩子的思考,並且盡可能多地帶孩子去參觀、旅遊,讓他們多接觸新鮮事物、多交新朋友。孩子接觸外部世界的內容越多,好奇心就會越大,興趣也就會越濃,他們注意事的事物也會越來越多,因此,就更鍛煉了他們的思考能力。

(3)全麵培養孩子的思維品質

提高思維品質的方式有很多種,這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在培養孩子的思維力的過程中,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思維力的個性特點,進行科學的訓練來培養,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包括分析、比較、綜合、判斷、推理等多種心理活動的內容,這是一個有密切關係的過程,因此,一定要綜合開發培養,不能搞單方麵的突破。

(4)活躍孩子的思維

有些家長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總是問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而實際上孩子的問題正是他們用腦去思維和分析感知的世界。盡管有的時候他們提的問題很簡單,可能還很幼稚,但做家長的一定要認真回答,因勢利導,以啟發他們的思維,千萬不要拒絕回答,更不能斥責孩子。有些家長錯誤地以為,孩子經常用腦會傷害腦筋,損害身體健康,這些都是錯誤的想法。要知道,大腦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是越用越靈活的。

正確的做法是,利用孩子的這種特點,一方麵引導他們養成好奇好問的興趣;另一方麵又要多創設一些問題向孩子們提問,以激發他們的思維。在給孩子提問時,一定要注意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所提的問題應該比較明確,既要讓孩子容易理解,又要富於啟發性。這些問題最好是孩子親身經協過,或者是容易看到、聽到、摸到的。並且是容易到找答案的事物和現象。問題的答案最是多種多樣的,並且引導孩子答對的機會多一些,這樣有利於啟發他們的思考興趣,努力去思考多種多樣的答案,這樣能很好地刺激孩子動腦的積極性。

(5)注意豐富孩子的感性知識

感性知識越豐富,思維就會越深刻。有意識地豐富孩子感性知識及其表象,能促進孩子思維能力的發展。

家長要利用周圍事物充分發揮孩子的各種感官作用,有目的、有計劃地帶領他們感知各種事物,擴大知識範圍。讓他們接觸大自然,觀察花草樹木的生長過程及其變化,觀察大自然中水的凍結、雪的融化。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教給孩子們各種各樣的知識。節假日或是平常有時間的話帶孩子去公園逛逛,看看公園裏的花草,參加一些娛樂活動,這樣也有利於豐富孩子的感性知識,還要盡可能創造豐富的環境,給孩子更多動手操作機會,經常和孩子搭積木、拆裝玩具、飼養一些小動物,種植一些生長期短但是變化比較明顯的植物。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勤於動手動腦的好習慣,還可以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

給父母的貼心提示:

愛因斯坦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

有的孩子思維習慣不好,比如愛鑽牛角尖、思維呆板、不敏捷,這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是很不好。思維習慣的培養才很重要。家長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給孩子創造一個思考的空間。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思維是人類的本能,正像人需要運動一樣,人腦也需要思維。所以,家長一定要把握孩子思維訓練的關鍵期,采用科學的孩子,為孩子思維的發展助一臂之力。

孩子的發散思維訓練

創造力思維的主要成分就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

發散思維也叫擴散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並從多方麵探求答案的思維方式,即對一個問題尋求多種答案。其特點就是開放性,以及結果的不確定性。

當發散思維表現為外部行為時,就代表了個人的創造能力。所以,發散性思維是最具代表性的創造性思維它可以充分發揮想象,打破知識固有的界限與約束,從某一點向四麵八方想開去,以獲得已有知識的新組合、新聯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所以,發散思維是衡量孩子創造力的指標之一。

家長可以隨時訓練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讓孩子盡可能多地說出不同的答案,這對訓練孩子的發散性思維非常有益處。

訓練發散思維的提問方式主要有——

1.枚舉性提問

枚舉性提問的答案不是單一的。比如,可以問孩子“麵粉的用處”、“雞蛋的吃法”、“汽車的種類”、“水的用途”等。

對孩子進行枚舉性提問,就是讓孩子根據問題的要求,把對問題的解答不重複的、不遺漏的有限情況,一一列舉出來。

【案例】

我家裏用清水養了一盤大蒜,沒過幾天就長出了蔥綠的蒜苗。一天,拿剪刀準備剪一截下來,兒子過來問我:“媽媽,蒜苗剪掉了還會長出來嗎?”

“會的,它們會像韭菜一樣,剪了又長,長了之後我們可以再剪。”

“原來是這樣。”說完之後他就不出聲了,一直在那兒想著什麼。

我問他:“從韭菜你能聯想到什麼嗎?”

“想到頭發、狗毛。我想到了旺盛的生命力。我還想到一句新學的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你都說了三個了,我一個也沒說呢,你讓我想想……”我故意羨慕地說。

他又搶著說:“我還想到了不服輸的精神。”聽兒子這麼說我驚訝極了。

“媽媽,你說是不是?韭菜能一直不放棄地向上長,堅持到底。還有,割還會再長出來,就要長高,誰也壓製不住,這不就是堅持不懈嗎。”他倒啟發我了。

“是。兒子你說得很正確。人也應該有這種精神。”我點點頭,同意兒子的看法。

案例中,媽媽的問題不僅可以引導孩子舉一反三,更能讓孩子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份耐心和從容,是非常值得借鑒的。每提出一個問題,讓孩子說出盡可能的答案,必要的時候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可以讓訓練達到最好的效果。

2.推測性提問

所謂推測性的提問,就是讓孩子根據周圍的環境,思考事情發生的原因。比如,屋子裏飛進了蚊子,就可以問孩子:“你覺得蚊子是從哪裏飛進來的?”;陽台的花日漸枯萎,就可以問孩子:“花為什麼蔫了?”等。

【案例】

在幼兒園,玲玲和賈佳是好朋友。這天,賈佳沒來上學。

回家的路上,玲玲不高興地說:“媽媽,今天我都沒看到賈佳。”

一到幼兒園,媽媽就看到玲玲有些不開心。玲玲這麼一說,媽媽自然知道了原因。就趕緊問玲玲:“你知道她為什麼沒來嗎?”

玲玲想了想,突然擔心地說:“賈佳是不是生病了?”

“她說過哪裏不舒服嗎?”媽媽接著問。

“我想起來了,前天她說肚子疼,今天就沒來……”玲玲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推測,“賈佳肯定是病了!媽媽,我們去看看她吧!”說完,玲玲用懇求的眼神看著媽媽。

媽媽爽快地答應了:“好啊,賈佳是玲玲的好朋友,自然也是媽媽的好朋友。她生病了,我們當然要看看她!”

聽到媽媽這麼說,玲玲高興地拍起手來。

晚上吃完飯,媽媽帶著玲玲來到賈佳家。賈佳果然是病了,不過,吃了藥,已經好了很多。兩個孩子一見麵別提多高興了!

因為賈佳沒來幼兒園,所以玲玲很不高興,也許還有點生氣,但她並沒有去想賈佳沒來的原因。直到媽媽問玲玲“賈佳為什麼沒來”時,玲玲才開始尋找賈佳沒來的可能。很快,玲玲就想到賈佳曾經肚子疼,也許更嚴重了,所以沒有來。

通過對這類問題的思索,可以引導孩子根據已有的情況,推測事情發生的可能。

為發生的事情、現實的狀況、已有的現象尋找原因,也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麥哲倫站在海邊,發現有船遠離港口,先消失的總是船身,然後在看到桅杆便便隱沒,直至消失。在海上航行,他發現海平麵不是直平麵而是曲平麵,因此推測地球是圓的。最終,他也已自己的環球航行證明了這一推測。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孩子主動尋找原因的意識。而推測性的提問,則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3.預見性提問

預見性提問就是讓孩子想會發生什麼、發生了怎麼辦?比如,家長可以孩子“明天會出太陽嗎?”、“星星會掉下來嗎?”、“沒有電人該怎樣生活?”等。

這類問題有時會有答案,但更多的時候可能沒有。答案不重要,總要的是讓孩子能夠開闊視野、敢於設想未來。

孩子的預見能力在創造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創造思維是超越固定的、傳統的常態“模式”進行的一種開創性的探索活動。讓孩子回答這類問題,可以讓孩子擺脫現實的束縛,擴充孩子創造的空間,為他們的創造提供更廣闊的舞台。

【案例】

發生日全食的時候,白天變成了黑夜,整個世界都變黑了。雅潔嚇得一下子鑽進了媽媽的懷裏。

媽媽耐心地告訴雅潔:“這叫日全食,是一種自然現象。沒有什麼可怕的。”

聽了媽媽的話,雅潔沒有那麼緊張了,但還是死死地盯著外麵。一會兒,太陽就又冒出了頭,雅潔也總算放了心似的,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看著她的樣子,媽媽笑著問:“如果有一天,太陽生氣了,不出來了,你該怎麼辦?”

“永遠不出來了嗎?”雅潔瞪大眼睛問。

“有可能。太陽公共一生氣,就不管我們了!”媽媽假裝嚴肅地說。

“那我就給太陽公公買糖吃,讓她不要生氣了。”雅潔說得很慷慨。

“那你怎麼把糖給太陽公公送去?”媽媽繼續問。

“坐飛機呀!”雅潔回答。

“飛機飛不了那麼高。”媽媽假裝無奈地說。

“那就去跟航天員叔叔借宇宙飛船。”雅潔回答。

“太陽溫度太高了,航天員叔叔也不能接近。”媽媽假裝為難地說。

突然,像明白了什麼似的,雅潔突然說:“那我們就不要惹太陽公公生氣。”

看到雅潔認真的樣子,媽媽也附和道:“對呀,不惹太陽公公生氣!”

太陽隻是一個星體,當然不會生氣。但在孩子眼裏,它可以萬能的“太陽公公”,為了哄“生氣”的“太陽公公”,雅潔可謂是煞費苦心,又是送糖果,又是找航天員叔叔的,忙得不亦樂乎。在這個思考過程中,一下子把孩子送進了無邊的宇宙,無疑擴大了孩子想象的空間。更可喜的是,雅潔還能回到問題的原點,找出問題發生的根源,並從根本上杜絕“災難”的發生。其實,這也是一種創造,是孩子在“創造”解決事情的辦法,不是嗎?這這正是預見性提問的好處。

孩子的思考是需要助力的。而家長的提問,恰恰是最有效的加速器,可以推動孩子想問題。想問題的過程,就是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會得到有效的訓練。孩子發散思維的訓練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家長平日裏可以注意多做一些這樣的訓練,比如你說一個詞,讓孩子接著最後一個字說下去。如:吃飯-飯桌-桌布-布鞋-鞋帶-帶魚-魚兒……以此訓練孩子思維的流暢性;也可說一個字或詞,讓孩子說出相反的意思。如:上-下、前-後、左-右、高-低、好-壞、沉-浮,以此提高思維的速度。

讓孩子為各種圖形添畫。如畫上一個大圓圈,讓孩子添上幾筆可以變成西瓜、蘋果、太陽、鍾、皮球等。讓孩子用火柴拚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並可拚成房子、桌椅等各種圖案。這些都是比較有效的方法。

給父母的貼心提示:

要訓練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就要培養他發現事物之間的聯係性。比如,觀察一個事物,不僅要觀察它的外部特征,如它的顏色、形狀、材料、質地等,更要學會觀察它的本質特點,如它的功能、功用等。慢慢地,等積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會對大部分事物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這個時候,家長再用自己的問題激發孩子的思考,讓孩子展開聯想,找出事物之間的聯係。時間長了,孩子再想到什麼,就會有豁然開朗、茅塞頓開的感覺。

孩子的邏輯思維訓練

邏輯思維包括分析、綜合、歸納、演繹、比較等。孩子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不會隻滿足於對事物的表麵認識,而是深入鑽研問題,抓住事物的本質和核心,區分事物的本質和非本質特征,發現事物的運動規律,正確地預測事物發展的進程和結果。而這些活動,都是邏輯思維的基本功能。孩子要通過邏輯思維對對象進行認知與把握、優化與認定,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所以,邏輯思維的能力與品質直接影響孩子創造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