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二字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最早是白居易詩歌。其《宣武令狐相公以詩寄贈,傳播吳中,聊用短章,用申酬謝》詩雲:
新詩傳詠忽紛紛,楚老吳娃耳遍聞。盡解呼為好才子,不知官是上將軍。辭人命薄多無位,戰將功高少有文。謝朓篇章韓信鉞,一生雙得不如君。
這裏的“傳播”二字,反映了令狐楚詩歌在吳楚之地廣泛傳播的情況。“傳詠忽紛紛”是對令狐楚詩歌傳播盛況的描述。“好才子”是“楚老吳娃”因詩歌傳播而對令狐楚進行的價值判斷,可見詩歌傳播對人生價值判斷的重要作用。本書正是在此意義上使用“傳播”二字。
唐詩的傳播研究,目前是學術界的熱點,但主要集中於後世流傳。至於唐詩的當時傳播,也就是唐詩在唐代的傳播,則關注力度不夠,在有限的論文中,主要集中於題壁、編集、抄寫、宴詠等較小研究領域。本論題從多角度關注唐詩的當時傳播,從傳播條件、傳播版式、傳播渠道、傳播意識、傳播趣尚、傳播範圍、傳播效應等七個方麵進行探討,以期對唐詩傳播的研究領域有所突破,並由此揭示唐詩發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選題的價值和意義
從傳播學角度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是由“作品的二維研究逐步轉向作家——作品——傳播——接受的四維研究”(王兆鵬《傳播與接受:文學史研究的另兩個維度》,《江海學刊》1998年第3期)的一個重要層麵,也是一個嶄新的層麵。但是,迄今為止,尚無一部專著、一篇博士論文或博士後論文對唐詩的當時傳播展開全麵研究。選擇《唐詩傳播與唐詩發展之關係》為研究課題有以下意義:
第一,第一次全麵展開對唐詩當時傳播情況的研究。
現在能夠見到的唐詩傳播的實證材料隻有敦煌石窟保存下來的唐詩寫卷。從唐詩寫卷的版式情況入手,可以分析唐詩的傳播版式與宋代印本的區別;從敦煌寫卷抄錄的不同類型的詩歌可以分析唐人傳播詩歌的關注傾向;從某一首詩歌比如韋莊《秦婦吟》的不同抄本,可以分析推測唐寫本詩歌的不定型性;從敦煌寫卷中遺留下來的不同的抄手情況,可以分析唐人詩歌的傳播對象以及傳播範圍等等,這些工作目前尚未有人做過。
第二,第一次考察中國古代詩歌印本的版式來源。
中國的雕版印刷據推測是唐初時出現,但從記載情況看,那時即使有雕版印刷,也主要是用於刊印佛經。詩文的雕版印刷最早出現於何時還無從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使用雕版大量印刷詩文是宋代以後的事,宋代以前的詩文主要是以寫本形式傳播。寫本詩歌版式雖然具有不定型性,但遺存唐寫本已經有了宋版詩文印本的大體規模,如詩題排列、題署位置、界格、邊欄等。探討這些問題,將揭開唐寫本詩文版式與宋印本詩文版式之間的淵源。
第三,第一次考察唐代驛傳與唐詩發展之關係。
唐代的驛傳郵遞非常發達,驛傳體係也很完善(當然,不同時期情形也有不同),驛寄製度一如軍隊,極其嚴格。唐代詩人之間的互相唱和能夠及時遞達,得力於唐代完整的驛傳體係。詩人之間的詩歌能夠及時遞達,對詩人之間的切磋詩藝、詩人風格的互相借鑒、詩歌流派的形成等都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從驛傳角度關注唐人詩歌的發展,還從來沒有人做過。
第四,第一次考察書肆傳播與唐詩發展之關係。
有關唐代書肆情況的文獻資料非常少,除在有些唐詩研究論文中有個別文章涉及幾句唐代書肆的情況,至今尚無一篇專門論文談及唐代書肆在唐詩的當時傳播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書肆傳播對唐詩發展的意義。唐代書肆販賣唐人詩文集,書肆所販賣之唐人詩文集或來自抄寫或來自碑拓,而所販賣之對象主要是士人群體。書肆搭起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的橋梁,並為推動詩歌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
第五,考察唐人傳播意識與唐詩發展之關係。
唐人的傳播意識大體可以分為有意識傳播和無意識傳播,與此相關的是某些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傳播阻礙因素對詩歌傳播的影響。通過對這三個方麵的考察,大體可以推斷分析唐詩傳播興盛之原因以及某些詩作受到傳播阻礙之原因,並由此進一步分析唐詩在當時因傳播而發展的情況,某些詩人及其詩作在當時聲名不彰的原因。
第六,考察唐人傳播趣尚的曆史實況。
唐人的詩歌傳播趣尚,可以通過唐人選唐詩、唐人詩歌序和唐人詩歌抄寫實際留存材料——敦煌寫本詩歌等進行考察。通過這些材料,可以厘清唐詩在唐代傳播的實際情況,分析唐詩當時傳播與後世傳播的區別,探討唐詩當時傳播的價值和意義,包括不同時代的唐人喜歡傳播哪類唐詩,唐代詩歌寫作受傳播風尚的哪些影響,唐代文人在傳播風尚影響下進行了哪些詩藝研磨等等。
第七,歸納唐詩傳播對唐詩發展的直接影響。
本課題將展開唐代詩歌研究材料發掘的新維度,全麵從“傳播學與文學發展之關係”角度解讀唐詩發展的又一重要原因,認為唐詩在唐代的傳播使得唐人真正生活在詩的國度,詩風詩雨的詩化生活給唐人的詩歌創造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唐人對詩歌傳播的重視和詩歌傳播對詩人聲名、詩人前程的影響,直接鼓勵了詩人們的創作熱情;唐人在詩歌傳播過程中的詩藝較量,直接推動了唐代詩人間的詩藝研磨,對提升唐人的詩歌創作水平有重要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一代又一代的創作新人被促生,成為唐代詩歌發展的生力軍。
二、唐詩當時傳播研究狀況分析
在本課題開始初步工作的2005年,經過對中國期刊網(1979—)、《全國報刊索引》(1980—2004)和《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3—2002)三種索引進行窮盡式搜索,結果顯示,明確標有唐詩傳播研究的論文隻有11篇,沒有專著;對國圖碩士、博士論文庫資料進行檢索,也隻有唐詩傳播研究的碩士論文1篇(李佳《盛唐詩歌的傳播模式》河北大學2000年碩士論文)。到本書稿初步成稿的2009年,唐詩傳播研究的工作已經如火如荼,但唐詩的當時傳播研究仍不夠理想。到本書截稿的2010年5月,據不完全統計,已有在題目中明確標有唐詩傳播的論文160餘篇,但專門以唐代的唐詩傳播為研究論題的仍然不多,隻有30篇左右,以所知資料,唐詩傳播研究的成果和存在問題主要有:
(一)成果綜述
本課題申請之時,關於唐詩在唐代傳播的論文還極少,隻有十多篇。到本書截稿的2010年5月,已有公開發表的二十幾篇有關唐詩當時傳播的研究論文,主要集中於傳播方式的考察和個別詩人的傳播接受考察,極少數論文涉及唐人的詩歌傳播意識、詩歌傳播環境。以下大體按時間順序略述已發表成果的主要努力方向。
羅宗濤的《唐人題壁詩初探》(《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91年)就題壁的傳播形式進行全麵研究,論文網羅了幾乎所有題壁詩的物質載體:私宅、公廨、寺觀、驛亭、妓館牆壁、楹、梁、門、戶、窗、石壁、橋、柱、樹、葉,以及各種用具。
馬承五《唐詩傳播的文字形態與功能》(《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8第1期)、胡振龍《唐代的詩歌傳播方式與傳播特點》(《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第6期)、陳嶽芬《唐詩在唐朝的傳播方式》(《汕頭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等,基本上都是從唐詩的傳播方式如題寫、傳抄、行卷、伎唱、口頭傳誦等方麵論述唐詩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