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健康的真正內涵 心理健康 (1)(1 / 3)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人們擁有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多,而與此相對,人們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心理健康”一詞的點擊率飆升。在談心理健康之前,我想先與同學們分享一下健康的內涵。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健康的生活,那麼健康的內涵是什麼呢?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則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包括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和道德健康”。

軀體健康是大家所熟知的。20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勞務省開始對“過勞死”進行統計以來,社會公眾開始意識到軀體健康與心理狀態有著直接的關係。接下來,我們詳細地了解一下心理健康吧!

年輕人為了全方位認識自己,都非常喜歡做測試。現在,我們先看看以下的標準吧——

心理健康的標準

在以下15條標準中,如果其中有5條不符合,就應該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了。

對現實有卓越的洞察力並能和現實保持適宜的關係。

對自我、他人和客觀事物表現出最大限度的認可和接納。

行為方式自然真實地流露,表現出樸實、純真的美德。

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視野寬闊,常常關注各種社會問題。

具有超然獨立的特性和離群獨處的需要。

意誌自由,不受文化和環境的限製、約束。

具有清新不俗的鑒賞力。

能夠產生某種神聖意義上的神秘體驗和高峰經驗。

更多地具有全人類的共性,愛人類並認同自己是全人類的一員。

擁有持久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具有民主的性格結構。

具有強烈的倫理道德觀念,絕不為達到某種個人目的而不擇手段。

具有良好的發展性和非敵意的幽默感。

具有創造革新的思想和能力。

能夠抵抗消極地適應現存的社會文化類型,具有獨立的內在品質。

——馬斯洛(美國)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輔導課上,同學們默念這15條標準,掰著手指記錄著自己不符合的條目。一位平時活躍而大膽的學生輕輕吹了一聲口哨,“老師,我的心理真的不健康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心理也不健康……”

看著同學們驚恐的目光,我微笑著告訴他們,這個標準是1967年由被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馬斯洛對世界近現代史上48位“自我實現者”的心理行為模式進行歸納,列出了以上心理健康標準。這48位“自我實現者”包括林肯總統、羅斯福總統、科學家赫胥黎等等,同學們鬆了一口氣,“天呀,這個標準也太高了。”

接著,我又將一個標準呈現給同學,同學們越看越高興,“我心理超健康……”我不露聲色地告訴學生們,這個標準是精神科醫生用於診斷精神疾患時使用的,學生們像泄了氣的皮球,“標準太低了!”

通過兩個比較極端的心理健康標準的呈現,我想告訴同學們一個觀點: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本身,而生活在不同時代、處於社會不同層麵的人所經曆的社會情況是不一樣的,心理感受自然也是不一樣的,心理學家往往專注於他們服務對象的心理研究,具有片麵性是很正常的,所以不要迷戀心理測試,更不要因為心理測試或喜或悲。

根據多年工作經驗,我總結了一套適用於每一位中學生的最為簡潔、實用的心理健康標準:

1.腦神經發育正常,智力中等及以上

智商是測量個體智力發展水平的一種指標。最早是德國的心理學家施太倫提出的,後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推孟製訂了“斯坦福——比納智力量表”,如下圖。智商是智力年齡除以實足年齡所得的商數,即智力商數(IQ)= MA(智齡)/CA(實足年齡),然後乘以100。

智商 類別

140以上 非常優秀(天才)

120~140 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