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邦月:四十載的承諾
朱邦月,男,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煤礦退休工人。2009年被評為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2010年2月光榮當選中央電視台200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朱邦月,一個殘疾人,40多年如一日,從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到年逾古稀的老人,克服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用常人無法堅持的毅力,耐心地嗬護和照顧著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且身患重症、生活不能自理的母子三人。是什麼支撐起這樣一個不平常的“家”?是他博大的胸懷、無私的愛和無怨無悔的付出!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會委員易中天曾這樣評價他:一諾千金四十年,男兒俠義在雙肩。感天動地朱邦月,長駐真情在世間。
一諾千金,不負友人臨終重托
1959年6月,21歲的朱邦月成為邵武煤礦的一名工人,因為既是同事又是鄰居,與顧偉祖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1967年,顧偉祖因心髒病發作去世,臨終前,顧偉祖滿眼懇求,希望將妻兒托付給朱邦月。
那時身患殘疾的朱玲妹不僅身懷有5個月的身孕,還帶著年僅3歲的兒子。但是為了朋友的那句囑托,也為了更好地照顧這個家庭,減少不必要的閑言碎語,經過一段時間相處,當時正值風華正茂的朱邦月做出了一個今生無悔的決定:與朱玲妹結婚,並將友人的兩個孩子養大成人。
妻子朱玲妹得是一種極其可怕的怪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那個時代,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要計劃供給,朱邦月經常用省下來的布票、糧票換些禽蛋肉,用鹽醃好讓兩個孩子慢慢吃,保證他們的營養,自己從不吃一口,甚至在碰上井下工作加餐時,有魚、肉等有營養的飯食,他也會用飯盒帶回來給孩子們補充營養。可惜的是,兩個孩子還是都患上了和母親一樣的怪病。盡管這種病目前全世界都還無法治愈,但朱邦月還是不甘心,他四處尋醫問藥,希望能夠治好孩子和妻子的病。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1986年的一場車禍造成朱邦月左脛骨粉碎性骨折,因重傷之後失血過多和無力支付醫藥費而提前出院,使手術後的腳傷久久不能愈合。在那麼艱難的歲月裏,朱邦月也從未有過放棄他們的想法。他辦理了病退。在家裏照料先後喪失生活能力的母子三人。一家四口,靠老朱一條健康的腿頑強地支撐著。但在老朱愛護下,大家都堅強而樂觀地活著,努力地相互攙扶著走下去。
照顧妻兒讓愛在艱難的日子裏綿延
靠省紅十字會等募集的愛心款,朱邦月在2006年切除了病腿並裝上了假肢。現在的朱邦月每天都在重複著這樣的生活:早上早早起床後自己先裝上假肢。然後開始打掃衛生,洗米做粥。半個小時後,幫母子三人穿好衣服,他的雙臂要穿過妻兒的腋下,用很大的力氣,才能把他們抱起來。給妻兒三人穿好衣服,即便是天冷的冬天,都常常折騰出一身汗。接著,再幫他們逐個洗漱,給妻子和大兒子喂早飯。再幫助他們上衛生間。做完這些,就趕緊上街買菜。中午,朱邦月將妻子和大兒子推到廚房去吃午飯,吃飯經常要一口一口地喂他們,總是等他們都吃完,他才自己吃。傍晚,再這樣服侍他們吃晚飯。經常幾天還要給妻兒弄到雜物間去洗澡,每個人都要耗費半小時以上。晚上,要幫母子三個脫去衣服,抱起他們放到床上,用皮帶將妻子和大兒子雙腳固定住,蓋好被子掖好被角……為了避免長時間一種睡姿造成他們身體的麻木和痛苦,夜間朱邦月還要給他們翻身數次。就這樣,年複一年,朱邦月度過了20年。但他始終堅持,因為他知道,他是一家人生命的希望,隻要他在,就會讓愛在這艱難的日子裏綿延。
小兒子朱邵華自學讀完廈大會計專業,並獲得了福建省自學考試勵誌成才獎。2002年開始,朱邵華與網絡結緣,經常會在網絡上找些幫人校對文稿的工作來貼補家用,外麵精彩的世界對於他來說,也許隻是一種奢望,上網衝浪是他目前力所能及的樂趣。他在國內很多知名刊物和文學網站“榕樹下”發表小說、散文和隨筆逾40篇。他就是網上大家所熟知的“竹子”。他的新書《隻想做個好人》在北京衛視大力支持下也正式出版。他以“竹寒欣”的網名發表的網文《我的父親不是生父》,讓無數的網友為之感動。
“如果說每個家庭每天都在上演自己的生活劇,那麼毫無疑問,這個家上演的注定隻能是悲劇。”“繼父全心全意的愛,甚至比親生父親的愛來得更真、更切、更無道理。”
堅守信念,永不言棄!朱邦月以殘疾之身照顧3個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用如山的父愛詮釋著世間善與美的真諦,以博大的胸懷滌蕩著人們的心,他用一生踐行了愛的誓言。
洪戰輝:他從來都是強者
洪戰輝,男,漢族,1982年出生,河南省西華縣人,中共黨員。2011年7月在中南大學完成本碩連讀畢業。先後獲得中央電視台200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2007年,在第一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被評為孝老愛親模範。
洪戰輝走過的路充滿艱辛,但艱辛給予他的,不是沮喪和抱怨,而是堅強,而是愛心。2005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道出了洪戰輝的精神旅程: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對另一個更弱小的孩子擔起了責任,就要撐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學會友善、勇敢和堅強。生活讓他過早地開始收獲,他由此從男孩變成了苦難打不倒的男子漢,在貧困中求學,在艱辛中自強。今天他看起來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從來都是強者。
童年,他過早地品嚐了生活的艱辛
本來,洪戰輝像所有的農家孩子一樣,童真年代幸福而溫馨。然而,12歲那年,一場揪心的家庭變故,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1994年盛夏,一向慈祥的父親突患間歇性精神病,他砸碎家裏所有的東西,踹倒目不識丁的母親,又將女兒高高地舉過頭頂,狠狠地摔了下去……父親瘋了,弟弟懵了,媽媽傷了,妹妹死了……
而此時的洪戰輝,正上小學五年級,剛滿12歲。這年的臘月二十三,瘋瘋癲癲的洪心清臨近中午還沒回家吃飯,洪戰輝就和媽媽一起去找,在離村5裏地的一棵樹下,父親不知從哪兒撿回一個被遺棄的女嬰,眼光裏透出一種父愛。無奈之下,天快黑的時候,一家人把孩子抱回了家。洪戰輝一抱上小女孩,小女孩就直往他懷裏鑽,讓他想起了妹妹。洪戰輝給她起名為洪趁趁。
趁趁的到來,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久違的歡樂。但父親一旦沒有藥物維持,就不可抑製地要狂躁。除了不打小妹妹,他見什麼砸什麼,見誰打誰。可憐的母親身單力薄,身上常是舊傷沒好,又添新傷。
“我要掙錢讀書,我要養家”
1997年7月,洪戰輝初中畢業,成為家鄉東夏鎮中學考上河南省重點高中西華一高的3個學生之一。看到兒子考上了重點高中,已經比較清醒的父親用家裏的一袋小麥口糧換了50元錢,顫抖著遞給洪戰輝說:“娃兒呀!爸對不起你!考上了學卻沒錢上……”
16歲的洪戰輝含淚接過爸爸給他的錢,隻身一人冒著炎炎烈日跑到周口、漯河等地找活幹,但因為又瘦又小,連續找了3天3夜,卻連刷盤子洗碗的活也找不到。洪戰輝的執著精神引起了一個中年人的同情,那位中年人在自己承建的裝雨棚的工地上,給了洪戰輝一份傳遞釘槍的工作。洪戰輝拚命地幹,一個暑假,他掙了700多元。
靠著自己辛勤的汗水掙來的學費,洪戰輝終於按時到西華一高報到了。
在校園裏,洪戰輝又利用課餘時間,靠賣圓珠筆、圖書資料、外語磁帶掙得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和學業。校園推銷被同學瞧不起,也讓老師反感。更讓洪戰輝傷心和操心的是,妹妹趁趁在家沒人照看。他一咬牙,在學校附近租下房子,把趁趁接到了身邊。趁趁很聽話也很乖,他似乎可以安心讀書了。
然而,禍不單行,災難接踵而至這個屋漏之家。讀高中不到一年,父親病情加重。洪戰輝回家哀求了幾乎所有的親朋好友,甚至給人家磕頭,也總共借到47元錢,這無疑是杯水車薪。為給父親治病,他隻好含淚輟學去打工。
但求學的心從未在洪戰輝心中泯滅。2000年,父親病情穩定了,洪戰輝又渴望回到校園。在西華一中的老師李永貴和秦鴻禮的幫助下,洪戰輝調到了西華二中。洪戰輝又把小趁趁帶在身邊,她也到了上學年齡了,秦老師幫助在附近找了所小學,小趁趁也開始上學了。“我不能倒下,我要考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
為父親,為趁趁,也為自己讀書,洪戰輝常年在學校附近一家餐館幹雜活,每月收入30元;周末,他還要趕回家,澆灌全家人賴以生存的8畝麥地。
“我的心中,隻有感恩和愛。”
2003年7月,洪戰輝以490分的成績被湖南懷化學院經濟管理係錄取。可5200元的學費怎麼辦呢?
在一家彈簧廠,他打工掙了1500元;在前往學校報到時,扛起裝有100多公斤彈簧的袋子上了火車,並將這些彈簧賣給了一家製造捕鼠器的小廠,又賺了一筆。還不夠,洪戰輝也有辦法。他在學校賣電話卡、圓珠筆芯,幫電視台欄目組拉廣告,甚至還給一家電子經銷商做銷售代理。
從苦難中走過來的洪戰輝,對苦難者富有強烈的同情心。懷化學院經管係02級學生李紅娥,是洪戰輝的河南老鄉,一次上街,不小心被人搶了手包。洪戰輝得知後,立即送去自己的存折,並對她說:“有我這個老鄉在,沒有邁不過去的坎。”
2004年春節,洪戰輝回到河南老家,看到失學在家的小妹,非常愧疚。“無論如何,不能再讓妹妹輟學,我要帶著妹妹上大學!”洪戰輝暗下決心。
到懷化後,洪戰輝開始為小趁趁聯係學校。終於有一天,當他到鶴城區石門小學找校長提出妹妹插讀的請求時,校長同意了。李紅娥最先知道了洪戰輝想帶著妹妹上大學的事情,對洪戰輝說:“我們宿舍還有一張空床,你把小妹帶來吧,我幫你照顧她。”
那年暑假,小趁趁終於在懷化火車站見到了哥哥,她一下子抱住洪戰輝的腿,久久不願鬆開。洪戰輝一位宋姓高中女同學從河南來看望他時,一見小趁趁就非常喜歡,親切地叫她“小不點”。從此,大家都紛紛叫她“小不點”。
懷化學院破例同意洪戰輝將妹妹接來,單獨給他安排了一間小屋,方便他照顧妹妹。並為他申請了每月200元的特別困難補助,還給了他一個勤工儉學崗位。洪戰輝謝絕了,他說:“比我困難的同學還有不少。”
洪戰輝的故事,也漸漸在校園流傳開了,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當社會各界知道洪戰輝的情況後,不少人提供財力、物力的幫助,但被他謝絕了:“不接受捐款,是因為我覺得一個人自立、自強才是最重要的。我現在已經具備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這個社會上還有很多處於艱難中而又無力掙紮出來的人們,他們才是我們現在需要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