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參賽主題九 文化藝術(2)(1 / 3)

您雖然失去了聆聽的歡樂,但給世人留下了天籟般的聆聽的歡樂。您以一個失去快樂卻為人們創造快樂的人的身份告訴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我懂了!

創造命運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得不麵對許多困難,於是,我們怨天尤人,感歎命運的不公。現在想想實在沒有必要,因為我們才是自己命運的締造者。

我們無法改變父母給我們的容顏,卻可以調整自己的處世態度;

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

我們無法改變出身,卻可以培養和提升自己的素質……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直麵坎坷的從容和身為萬物之靈的睿智去把握自己,走好人生之路。

名師精評

說說本文最突出的一點:擬題親切,有點出其不意。文章表達的中心其實是“我讀懂了貝多芬”,但作者反客為主,讓“貝多芬”以長者的身份站出來“告訴我”,這樣有效拉近了寫作對象貝多芬與“我”的距離,利於情感的抒發。

坐在安徒生的身旁

朱裏

尖子生創作談

不在乎時空的阻隔,不在乎語言的隔膜,走近一個大師,關鍵是讀懂他的內心。

安徒生,生活得並不高貴,但他有一顆高貴的心,他用這顆心靈溫暖人世間。帶著對大師的崇敬,就這樣“坐”在他的身旁,與他的心靈進行會晤。

耳畔傳來一陣陣聖誕祝福的音樂,我的心,在寒冷的冬夜暖了起來,這時我總會記起安徒生筆下那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想起那個愛講故事的童話大師安徒生。

想象中篝火正熊熊燃燒著,我們圍坐在篝火邊,靜靜地坐在那個講故事的人身旁。他的故事是那麼動聽,那麼有想象力。冬夜的寒風呼呼地吹著,他的聲音和篝火一起驅散了我們周身的寒意,他把我們帶入一個又一個神奇而純美的童話裏,那些我們仿佛曾去過的地方,很模糊卻又很清晰。他對我們笑了笑,臉上鬈曲的胡子也隨之一動。他穿著厚厚的大棉襖,興奮地看著篝火在我們每個人臉上跳躍。他用手做著誇張的動作,他仿佛想描繪一個東西多麼可笑。風,奏響了樹的音樂,他縮了縮肩膀,看著樹葉飄零。“好了,孩子們,今天就到這裏。”他爽朗地笑了笑,拍了拍身上的灰塵,目送我們開心地離去。也許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生活,對他來說,痛苦,卻又不痛苦,快樂,卻又不快樂。他把頭腦中想的,用一種童話的形式說出來,把說的,用手畫出來或者剪下來。於是,就有了一張張有趣的圖片和剪紙,詮釋著他的思想。他有時是個單純的孩子,有時卻又是個深沉的老人。他同羅素一樣,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著,他是一個哲人,一位思想者。他看著家鄉那藍得透明的天空,眼中射出了光芒。他懷著一顆孩子一樣純真的心,在時間中穿梭。他是一個能從曆史走向現代的老人,他的心永遠不會老去。我們崇拜他,不隻因為他能說出一個個美妙的童話故事,還因為,他有一顆為世世代代的孩子們所需要的心。坐在他的身旁,我們的心與他貼近,我們的心靈便有了童話做伴。麵對眼前的世界,熟讀安徒生的我們知道怎樣播種自己童話的種子。我們的筆下有了新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她不再賣火柴,她知道中國“行行出狀元”的真理;有了新的皇帝的新裝,那是皇帝調整了自己的目光,他會來到你的生活中,看誰還在騙人,誰還在受騙,誰在出自己的醜。我們的筆下有了新的醜小鴨,她的歌唱是心靈的歌唱。

安徒生誕辰200年了,但他的童話將千年萬年在世間流傳,讓捧讀它的人,猶如捧來了一生的陽光。讓我們在想象的世界裏飛翔,看自己的童話在安徒生的童話旁靜靜地成長……

名師精評

安徒生是一位世界知名童話大師。本文作者竟“坐在安徒生的身旁”,認真地觀察著他的生活、命運、思維及情感,以至使這位大師猶如坐在了讀者麵前……

本文視角新穎,內涵豐富,語言流暢,富有哲理,是一篇血肉豐滿的佳作。

永遠的張愛玲

張啟倩尖子生創作談

張愛玲的作品中西合璧,亦洋亦古,似乎與世無關,隻關乎人性。但在人性的背後,不正是世態的反映嗎?

張愛玲說:“人性”是最有趣的書,一生一世看不完。她不知道,她的寫人性的作品正是這樣的有趣,值得永遠回味。

微鬈的頭發,下巴驕傲地向上翹起,濃重的眼影,鮮豔的嘴唇,這是一個我永遠也忘不了的身影,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追求與文化風尚。

我腦海裏的張愛玲有兩種不同的影像。一個是她容光煥發地站在草地上,盡顯一個上海明星作家的身份。而另一個,則是在一間陰暗的屋子裏,她慵懶地蜷縮著身子,安靜地靠在沙發上,身上穿著青藍色衣裳,眼睛睥睨著這個世界,仿佛看透了一切。兩手不可捉摸地垂了下去,仿佛想抓住什麼,又仿佛想要徹底鬆開什麼。屋角斜斜地靠著一方畫板,上麵的人物意味深長。桌上幾張未完結的文稿,流淌著張愛玲式的靈魂的氣息。空氣中彌漫著令人窒息的潮氣,甜膩而腐爛的氣味在空氣中滾湧。後一個形象更符合我印象中的張愛玲,華貴而蒼白。

她生來內心就沒有強烈的愛與恨,她看透了一切。一切是非對錯、愛恨情仇在她眼裏都不過是過眼雲煙。她的文字總是滲透出一種遮蓋不住的憂傷。她將自己的情感經曆、思想境界融入了書中一個個虛無縹緲的人物身上。無論是《金鎖記》裏的七巧,還是《傾城之戀》裏的白流蘇,悲劇也好,喜劇也罷,都有著張愛玲自己的影子。她將自己未傾訴的情感、未發泄的痛楚,都流淌在字裏行間,讓世人去分擔她的疼痛,為她的一生感歎唏噓。

她生來就是一個迷途之人,在人生的迷宮中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被撞得頭破血流,卻依然繼續前行。她的一生看似傳奇,可仿佛又在情理之中。一個才華橫溢的臨水照花人,偏偏生在動蕩的時期。也許是上天注定要她成為硝煙戰火中一抹最深刻的記憶,她用她那高傲的性格、溢美的文字掩飾自己內心的蒼白,反而將她的一切赤裸裸地暴露在陽光下,讓偶然瞥見的人留下一聲歎息。

名師精評

真情發於胸臆,言泉發於筆端。好一篇對張愛玲的精彩解讀。作者對張愛玲其人其生平其作品風格的了解都很深入,這才有了恰切的評介、恰切的引述、恰切的感歎。語言的功底很是了得,如對張愛玲“後一個形象”的想象,對她的簡單而又中肯的評價:華貴而蒼白。結尾的一段“歎息”更是含蘊無窮,耐人尋味。

我說魯迅是英雄

張睿悅

尖子生創作談

對眼下的浮躁世風,有人這樣感言:今天的年輕人,隻知道周迅,不知道魯迅。這句話很深地刺痛了我,不僅為世人對傳統經典與文化名人的漠視,更為魯迅先生在現今這個時代受到的“冷遇”鳴不平。因為在我心中,魯迅是真的英雄。有感於此,發表這篇感言。

我所要說的英雄,是一位文人名人,他沒有周作人的散淡,沒有梁實秋的閑適,沒有林語堂的靈性,更沒有徐誌摩的詩情畫意,他是一個用巧奪天工的文筆警覺自己、鞭策世人的人——魯迅先生。

魯迅出生於1891年。他在年輕時就表示過對“花之朝,月之夕,剝一黃橙,暖一壺酒”的生活向往。他曾經留學於日本學醫,但當在一部影片中看見一群中國人竟麻木地圍觀日本人打死自己的同胞時,就決心棄醫從文,從此勤筆耕耘數十年。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選擇了用文學去喚醒正沉睡著的人們。他用自己那犀利的筆去揭露一切虛偽、凶惡、醜陋的東西。這真的可以說是不顧艱難,不講忌諱,不留顏麵。

“知其樂而為,知其苦而偏做。”魯迅真的太傻太傻了!可是,轉念一想,又有誰會覺得魯迅傻呢?這不正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深刻體現嗎?

“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他曾左右彷徨,曾用滿腔熱情大聲呐喊過,他也曾用鋒利的筆杆子“針鋒相對”過。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一個個個性鮮明、活靈活現的人物在紙上躍然而起:阿Q、孔乙己、祥林嫂……一篇篇文筆犀利、含意深刻的文章為人們所熟知:《野草》、《祝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部部優秀的著作流傳甚廣,影響深遠:《南腔北調集》、《朝花夕拾》、《故事新編》……

短短55年,他走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那瘦小的身軀上蓋著寫有“民族魂”三個大字的旗幟。我想,其實他至今還活著,活在你我的內心深處,活在我們所有人的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