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國家發改委肯定了“成都試驗”的六大經驗,但對於長期貧窮的廣大農村、眾多的農村貧困人口、落後的農業以及長期存在的二元體製而言,8年來的探索也許“僅僅是開始”。至於解決全省、全國的統籌城鄉發展問題,更是任重道遠,有許多理論、觀念、法律、體製、政策等問題,需要繼續探索、繼續努力。

但願成都能夠繼續堅持改革,也希望成都的經驗(包括教訓)對全國在解決城鄉二元體製中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和作用。

成都地區的農村在推行統籌城鄉發展後,用一句過去的套話來形容,應該是“形勢一片大好”,創造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2011年6月舉行的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曾肯定了成都的六大經驗,即:形成了統籌城鄉規劃,農村土地和房屋確權登記頒證,設立耕地保護基金,創新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管理一體化機製,加強新型村級民主治理機製建設等,認為這些經驗具有推廣價值。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並坦率地承認,不管形勢怎麼大好、經驗創造了多少,對於長期貧窮的廣大農村、眾多的農村貧困人口、落後的農業以及長期存在的二元體製而言,“陣痛”和“問題”總是會存在,這也是辯證法。正如2011年3月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在給成都市委黨校作專題輔導報告時所指出的,統籌城鄉發展是一項曆史任務,與之相比,我們7年多的實踐探索僅僅是開始。

讓城鄉群眾共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成都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內涵。通過8年來艱難的探索,成都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已經縮小,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成績,但目前的發展還不平衡。

一位農村基層幹部曾這樣估計:“通過8年來的統籌城鄉發展,估計成都境內約有50%或更多一點的農民確實得到了實惠,生活有很大改善,但一些偏僻的邊遠地區還有大量問題需要解決。”

金堂縣三溪鎮白廟村是著名的“中國臍橙之鄉”,但這裏的村民反映,全鎮有一部分村還比較困難,白廟村雖然比較富裕,但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仍然落後,村道硬化了,到各個組還是泥巴路,一下雨便遍地稀泥巴。新津縣處於丘陵地區的鄧雙鎮文山村也反映了類似的問題,一條旅遊環線幾年來一直停留在紙上,村支書葛師儀說:“我們文山村山清水秀,離梨花溪也近,早就想發展旅遊業,搞第一、第三產業互動,但這條10公裏的環線中間有3公裏的土路,上山的水泥路也隻有兩米多寬,連錯車都困難……”村民種植水果收入低,不得不外出打工。

類似這樣的問題,為數不少。

在農村考察時,我曾問過村幹部們:“現在成都的農村還有貧困戶嗎?”溫江區壽安鎮一位基層幹部坦率地回答道:“現在農民的生活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仍然有貧窮的,這些人有的是由於兒女不爭氣;有的是由於不會理財;還有的是由於長期患病和別的一些原因……”

我曾考察了大量富裕、美麗的示範點,但也拜訪過幾家貧困戶,他們的生活的確艱難,離富裕還差得很遠。

土地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對於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成都,土地問題十分重要,也許還令人擔心。

在動員農民集中居住(包括災後重建)時,有的地方采取了“拆小院並大院”的辦法,有的地方則幹脆另劃出一些土地新建了一批居民點,不管采取哪種辦法,總之,農民原有的宅基地集中一算賬,多出的部分在賬麵上就變成了“新增耕地”,用這些耕地指標便可以換取資金。騰出的多餘宅基地既然是“耕地”,按政策要求就應該進行複耕,有的地方確實複耕了,但多數地方根本沒有複耕。而有的農民和基層幹部告訴我,宅基地一般都是硬化過的,地勢也較周圍的耕地更高,沒法再種莊稼,要複耕靠農民單家獨戶地搞不行,必須借助大型機械,而且機械剛翻出來的地是“生地”,短期內也不能和別的耕地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