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言又芷》這本書是我創作的第一本書,沒錯,就是那種特別無邏輯的現代言情小說,寫起來很爽,一會兒就10000多字了,但是言情就是言情,注定沒有太大的深度,看多了也就覺得沒意思了,並且當其他人問到我寫的書時,我都不怎麼好意思說這個題材,終究是不夠自信吧,於是我把它寫完,卻隻在網上更新了8章,就刪除了,現在寫言情的這麼多,題材早已爛大街,雖然看了心情會很好,不過再看幾遍,就真的沒意思了。
前文你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稻米,當時還小,我以為盜墓筆記到了大結局八下已經完結了,有很多不舍,於是一次性把大結局看了13遍,每看一次都會哭,我不是什麼瓶邪cp黨,他們活在了我的生活中,消散不去。
作為一名文科生,記得前幾日語文老師說過:“我們文科生啊,最喜歡慢下來的生活了,拿一本書,端一杯茶,坐在藤椅上,靜靜得看著書,多麼愜意,但是我們不能這麼閑,現在的信息化速度太快,生活比以前減少了幾分詩意,這是我們所不喜歡的,我們所喜歡的,就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因此,我萌生了寫這本書的念頭,“我的世界”,好像不是如此,因為我們都需要人傾聽,並且這名字還和一個遊戲名撞了。所以,我的隨筆,叫《我和一個人的世界》。這個人,就像是盜墓筆記裏的“它”,但是我的“它”是好的,是耐心的,是感性的,它會聽我哭,聽我笑,默默陪著我。
在另一層麵上來說,這本書其實不算我寫的第三本書,第二本,是關於我的家庭的一些事情,我把這些事情改編了一下作為書的開頭部分,然後展開後麵的聯想,你會發現,這有點像傷痕文學,但是看到後麵,卻不是如此。
以前寫顧言又芷的時候,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後來寫的第二本(暫時沒取名字),信息量很大,因為有曆史性,不能亂寫,各種人物我需要通過各種描寫來塑造出來,有的部分長輩們也記不清楚,我就發揮自己的聯想來把故事穿接起來,長輩告訴我:“要懂得感恩。”這句話我耳朵早已聽起了繭子,卻在聽完長輩講完這個故事後又有了新的領悟。
有一位已經去世了的長輩,他教育我:“我們吃的是漢族的,穿的也是漢族的,你還不會說苗話,是想忘本?”於是我這本書後麵的傳奇故事部分也就是關於苗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