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也是一個常新的命題。它隨著手工的、機械的、信息的、智能的核心的生產方式的變遷,有不同的定位和組織形式;也會在傳統倫理、當代消費等社會語境中,受到不同的影響並承載相應的功能。所以,當我們試圖更深入地認識設計、理解設計的時候,仿佛點開了一個龐大信息庫的鏈接,豐富的知識節點和信息路徑往往超越了通常意義上的設計產品和設計行為本身,延伸拓展到設計所依存的文化空間、產業基礎、教育儲備、政策係統甚至社會倫理和自然生態,其間生成作用的邏輯關係使“設計”的內涵更加立體也更加清晰,讓我們能夠突破物象的、科技的種種變化因素,把握設計恒定不變的核心。
在當下,設計的核心是什麼時常被問及,如人們所說“網絡並不改變人性,它隻是提供某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把人性中潛伏的某種因素給激發出來”,社會文明紛繁變遷的表象深處,不變的是人性。所以,無論我們將“設計”定義為“找到改變現狀的途徑”,還是“從預想變成現實的過程”,或是“創造力在特定終端的展開”等,還有本書之前提到的從學理、人文、產業等不同領域對設計概念的解讀。總之,設計的核心與人性相關,與人們更深層次的訴求相關。
進入21世紀以來,設計無處不在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我們對常態的重新認知。正如蘋果公司在全球的設計勝出,其所宣稱的“不在於賺錢”,而是“專注於豐富人們的生活”。又如行銷全球的影片《阿凡達》,當影片中象征生命的聖母樹倒塌的一刹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會一樣心痛,因為由此寓示的環境破壞、文明阻斷,擊中的是時代的靈魂,是集體人格。所以,無論是工業產品,還是內容產業,當其在世界範圍內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時,作為優秀的設計,無疑有著更重要的共通點,那就是切中人們更深層次的訴求。事實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互聯網等通訊技術“雲”一般如影隨形,人們有著越來越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也麵臨著自然生態、生活壓力、心靈自由等越來越一致的問題,產生了共通的需求。所以設計的核心,顯然不是驅動消費,不是追逐利益,也不是迎合大眾,而是實現一種協調、慰藉,甚至是補救。設計應該是已有危機的發現、緩解和改變,而不是無視和加劇;設計應該是社會關係和環境的優化,而非放棄責任感和道德的逐利;設計應該是人們生活和內心的豐富,關涉情感,而非單純的物化甚至異化。總之,設計作為創造力的實現,應該導向更美好的生活追求。
因此,建立設計的機製、發揮設計的作用、實現設計的價值,至關重要。不僅關係到我們是否掌握了生產、貿易以及文化創造和交流的主動權,而且也考驗著我們的創造力、協調力和實踐的能力。設計的問題也因此從理論層麵落實到現實層麵,從曆史層麵回歸到當下層麵,成為一個個亟待分析和解決的問題、一樁樁典型的案例及其內在的經驗。正如在現實的實踐層麵,設計的發展首先要與產業對接,真正實現設計能量與產業的導入融合,落實為產品和品牌,促進企業的加速發展並進而帶動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這是一個巨大的探索空間,關係到科技的創新,以及我們如何應用創新性的技術;關係到文化的原創與再生,以及能否重組升華為一種普世精神,在創意經濟傳播中發揮摧枯拉朽的力量;更關係到我們能否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優化,改善人際關係,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智慧效能,形成設計管理的機製和優勢;關係到我們在工業化轉型的進程中,能否樹立文化自信和設計師自信,能否真正將傳統文化的符號、技能、價值觀和種種智慧資源轉化融入新的社會生產係統,實現民族更深層次智慧、精神的新的延續和傳承。事實上,當前興起的“3D打印技術”不僅意味著新實體經濟的回潮,更標誌著設計真正成為產業的核心。當生產過程集約為消費者可操控的打印程序,那麼顯然,發揮驅動作用,具有核心價值的是設計本身。所以,無論是國情凸顯的產業問題,還是發展的潮流和趨勢,設計與產業對接都是重中之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當代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