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社會語境中,圍繞設計,我們從社會的現實出發,探尋文化創造力與發展方式等動因,有深刻的反思,更充滿熱切的希望。希望設計能喚起和凝聚一種力量,能成為開闊和拓展的一扇窗戶,能成為我們民族複興的一次機遇。

曾幾何時,曆史上巧奪天工的“中華造物”變成了當下的“中國代工”、“中國製造”,曆史上的“天時、地氣、材美、工巧”或作為造物文化定格在過去的時空,或伴隨一個個傳統村落的變遷甚至消失,隨著新的生活節奏與生活方式的演進生成,逐漸失去自身生成壯大的空間和活力。我們仿佛身處一個巨大的斷層中,一麵焦急於祖輩留下的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散落飄零甚至湮滅消亡,一麵經受著“全球化”深度的衝擊和改寫;一麵是許許多多我們身邊的傳統技藝、民俗事象、古村落空間難以為繼;一麵是缺少一種創新驅動和引領的精神力量。更嚴重的是,當數以億計的青壯年農民湧向“貼牌代工”的流水線,當越來越多的城市人以境外購物、奢侈消費來印證自己的品位,當我們的衣、食、住、行、用越來越缺少自己的文脈而充滿了工業化、商品化、全球化的元素和形式,那麼,比代工生產和創意仿造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文化的複製。這種複製的背後,是一個民族文化創造力的深刻的危機。

一個民族的發展,需要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的支撐,需要文化傳承和創新,這是民族複興“中國夢”的精魂所在。如果我們無力構造一種新型中國式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們難以使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成為自己文化的表達和呼應,那麼,關於“中國設計”的問題顯然不隻是一個實現更高利潤和附加值的產業話題,而是一個關乎民族文化創造力的文化命題,更需要一次深刻的文化意義上的反思。

設計關乎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曆史上的中華造物是一個龐大的文化生態體係,設計作為血脈周流貫通,使“物的體係”與傳統社會的風俗倫理、秩序規範融合為一。無論是《周易·係辭上》所謂“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強調承載思想和追求的觀念符號對現實世界的影響,還是“器以藏禮”,在傳統社會體用合一的文化係統中,“設計”嵌入其中,是集體創造力的鮮明表達。當現代化的進程改寫了傳統的軌跡,在被動開啟的轉型過程中,遭遇猛烈衝擊的還有心靈深處關於文化的自覺和自信。事實上,發展絕非“後發”對“先進”的模仿和複製,我們更需要傳承意義上的“返本開新”和發展意義上的“融合創新”,從舊的裏麵發現新的,以開放的心胸和寬廣的視野吸收新的,形成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的創造。那麼,設計不能缺位,更不應失語,而應成為最積極、最活躍的力量,成為一個文化大國、經濟大國發展的策略和機遇。

今天的設計,是一種戰略,是一種社會整合協調的機製,一種發現和探究的視野,更是一種生產力和創造力。

設計是一種戰略,涉及產業的創新驅動、文化的傳承發展和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重點問題的應對和解決。從國際經驗看,將設計提升為國家戰略,建立激發設計效能的舉國體製,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策略和趨勢。一方麵是由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石油危機進一步引發對於極度膨脹的商業主義設計的反思,西方政府明確意識到“設計抉擇涉及重大的社會和政策問題”;另一方麵,進入21世紀以來,設計在促進產業升級和文化傳播、解決具體民生問題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創新經濟時代國家戰略選擇與政策組成部分。我們呼籲製定和實施中國的設計戰略,推進設計及設計產業發展,著力使根植文化的設計創新拓展到產業發展的各個層麵並惠及全體國民。不僅要形成總體方略,將設計納入經濟、文化、教育等政策係統進行規劃,而且要將有關設計的國家戰略落實到政府各個部門、地方機構以及相應的各領域,形成有機聯係的政策係統和“中央政府總領導,跨政府部門齊運作”的機製,並使設計的國家戰略落實到企業行為上。因為我們需要千千萬萬個強大的設計個體,形成設計集群和設計實力。隻有一個個設計個體發展壯大了,設計創新的基本細胞成長發展起來了,才能承擔起設計創新的造血功能。

設計是一種有效的協調機製。充分發揮設計效能,真正使科技的創新與文化、藝術的涵養生成相融合,使過去的傳統與日新月異的發展並非完全割裂,使物質的生產消費與自然生態並非緊張對立,使蓬蓬勃勃的商業發展與道德主體的建構和精神上對於崇高的追求相協調,具有重要意義。就此,我們需要更加主動地加以規劃,啟動設計的機製。當然,設計並非萬能,但根本目標在於找回生活的本質,協調科技和文化、商業和資本、生態和資源、人類和社會,實現對生活方式的優化和創造。從這個意義上看,生活中的設計如果不足,麵臨的後果不言而喻:放棄發展的主動權,承受環境汙染、資源浪費以及片麵追求經濟效益和膨脹的消費文化帶來的解構,包括一樁樁考驗社會道德人心的事件折射出的缺失與廢墟。設計是一種協調,一種建構,可以是設計師恪守的倫理守則和追求的人文理想,可以是具體而明確的行業規範和標準要求,可以是產、學、研充分結合的一種動力機製,可以是扶持鼓勵並有所規約的設計政策。總之,它應以人文的、製度的、實踐的不同形式發揮作用,在我們這個時代的“物的體係”裏,在虛擬流動的信息符碼裏,在不斷健全的服務係統裏,發揮應有的作用。我想,如果說設計的本義在於預設之計,那麼確實需要更自覺也更自信地啟動設計這一協調機製。這就是,在工業品中植入文化的芯片,在物質消費中融入人文的精神,在內容產業裏集聚和迸發新的創造力,在城市交通、防洪排澇以及建築形態、公共藝術等種種與民生相關的環節裏形成更合理、更優化的設計意識和規劃,並在城鎮化發展、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實現一種生產、生活、生態更加協調的發展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