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招不畏浮雲遮望眼——審題要嚴
【技法精講】
審題是作文的第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審題的過程中確定的。審題正確,一篇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一是弄清題目本身的意思。一定要對題目進行仔細分析,對組成題目的各個語素和詞語,都要明確其意思,特別要對局部關鍵性文字進行反複推敲,從而把握題目規定的寫作範圍和內容。比如,“這也是課堂”,“也”字暗示我們,這裏的“課堂”並非常規意義上的課堂,故此隻能寫教室以外的“課堂”;再比如,近年來比較盛行比喻性題目,我們要能從“門”中讀出“溝通、交流”之意,從“山”中讀出“困難與阻隔”之意,扣住比喻義來寫,有時更合乎命題者的意圖。
二是認真解讀“導語”和“要求”。很多標題作文都給出了“導語”,用以啟發思維、拓展範圍,我們絕不能輕易放過其中的若幹限製或者給出的寬鬆環境。有時“要求”會有文體等方麵的硬性規定,這也是我們在寫作時必須遵從的。
【範文示例】
談意氣
湖南佚名
是什麼,激起所有色彩的輕舞飛揚;是什麼,留下穿越一季的傾情歌唱。是魏武揮鞭時的意氣風發,是伯牙得遇子期時的惺惺相惜。
因為擁有了成就萬世功業的意誌與氣概,始皇“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因為擁有不甘平庸的意誌與氣概,李白喊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輩豈是蓬蒿人”。
因為擁有了心懷天下的意誌與氣概,杜甫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因為擁有了“踏破賀蘭山闕”的意誌與氣概,嶽飛終能“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因為擁有了“統一全國”的意誌與氣概,鄧小平提出“一國兩製”,並成功收回了香港、澳門。
因為擁有了心比天高的意誌與氣概,費俊龍、聶海勝終將五星紅旗牢牢定格在藍天白雲之上。
這樣的意氣,融進了民族的血液之中,刻在了華夏大地之上,那麼,還有什麼是不可戰勝的呢?讓我們高喊出穆旦的那句“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伯牙得遇子期,高山流水遂成千古絕唱,這是知音者的意氣相投。
孔明得遇劉玄德,草廬之中三分天下成定局,這是知遇者的意氣相投。
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贏得卓文君的以身相許,這是知情者的意氣相投。
這樣的意氣,是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是教我們如何珍惜身邊的人,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美好品質。
然而,有一種意氣,卻是我們萬不可取的,那便是意氣用事。楚霸王“不肯過江東”,自此,陰間多了一位鬼雄,世間少了一位梟雄,後人感歎“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自此,清軍入關,一代名將終為曆史唾棄。
王明與博古,錯誤地堅持左傾路線,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自此紅軍踏上了漫漫長征路。
毛澤東不顧後果地發動文化大革命,自此,新中國陷入了十年苦難,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意氣,有時是一罐蜂蜜,滋人心田;有時又是一杯苦酒,嚐過之後才後悔莫及。
有時,意氣是成就帝王將相千秋偉業、賢人遷客千古文章的催化劑,有時又是毀滅他們的鶴頂紅。
把握好它,是我們對曆史的反省,對祖國未來的責任。
【名師簡評】
第一,文章審題嚴謹,中心突出。標題中一個“談”字,就規定了隻能寫議論文。“意氣”本是一個抽象和籠統的概念,作者卻將它巧妙分解為“意氣風發”、“意氣相投”、“意氣用事”三層意思,這就化抽象為具體,而且,文章無論是選材還是議論,都緊緊圍繞“意氣”這個中心詞展開,決不旁逸斜出。
第二,文章論據充分,辯證有力。所謂“事實勝於雄辯”,本文在論證上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例證法,所舉事例豐富、典型而且精當;文章結尾處,指出意氣的得與失,闡明把握好意氣的重大意義,在對比之中閃耀著辨證的光芒。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這是一篇中規中矩而又充滿睿智的議論文。
第二招看似尋常最奇崛——立意要奇
【技法精講】
意,是文章的靈魂,是文章的聚光點,是決定文章成敗優劣的關鍵。要做到立意奇特,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一是立意高遠。寫文章要高瞻遠矚、高屋建瓴。要搶占曆史文化的製高點,讓文章有曆史厚重感,流淌著文化的氣息;要充盈人文主義關懷,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被忽略了的人群、物群,表達人性中的悲憫情懷;要登高望遠,能推測事物發展趨勢,能把握規律並預見未來。
二是立意新穎。寫文章要新穎別致、新意迭出。要捕捉生活中最新元素,如新人、新事、新氣象,以強烈的現實感和針對性,帶給人視覺衝擊;要推陳出新,對一些已成定論的觀點,能換個角度看問題,甚至從事物的反麵看問題,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
三是立意深刻。寫文章要深刻透徹、發人深省。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對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要深入思索,要挖出事物最本質的東西來。
【範文示例】
困獸的眼睛
江蘇吳芳
看到過籠中困獸的眼睛嗎?那種哀傷至極卻又充滿了對自然世界渴望的眼神,透過冰冷的牢籠,鋪灑,蔓延,連綿無盡,在不經意間,竟透射出了綿亙於人類社會的古老而又年輕的思索:如何擺脫壓抑人類個性的牢籠,重獲靈魂的自由。
從蠻荒到文明,從愚昧到智慧,人類在實現自我發展和完善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給自己設下了層層的藩籬,套上了重重的禁錮:從對神明先知的恐懼和崇拜,到糾繁複雜不得觸動的綱常法規;從嚴密而不可逾越的等級劃定,到看似穩定實則超重的人際負荷,被壓抑的個性在靈魂的深處呐喊。人們的眼睛裏,又何嚐沒有流露出對自由的深深渴望?
然而,這牢籠畢竟不是一兩頭困獸可以衝破的。嵇康縱然一身高潔風雅,放蕩不羈,最終仍殞身於威嚴的皇權之下;阮籍雖然能在窮途放聲痛哭,然而身在塵世,依舊隻能借酒精的力量暫時釋放個性。他們都不屑於禮教的羈絆,具有衝破藩籬的勇氣,渴望有翠竹一般的傲骨,但殘酷的現實卻毫不留情地將他們推回原處,甚至推向深淵。縱然冠戴著“竹林七賢”的美名,他們又何嚐不是有著太多的無奈呢?
而更無奈的,還有寶黛愛情的悲劇——兩顆與社會格格不入而又充滿個性的心靈,在彼此的理解與欣賞中達到契合,卻又在融入對方的渴望中,被所謂的“金玉良緣”擊得粉碎。但他們都沒有屈服,在對現實徹底絕望之後,選擇了永遠的解脫。
無法忘記張愛玲筆下原本純真美麗,卻因失去個性而墮落的葛微龍,無法忘記因為世俗的目光和心理的空虛而玩著虛無的“愛情遊戲”的白流蘇,還有那個在圍城內外不斷徘徊的可笑的方鴻漸……一個個在虛構與現實邊緣遊走的蒼白而又飽滿的人物形象,又從別樣的視角揭示了個性的魅力。
看啊,困獸突然睜圓雙眼,嘶叫著,掙紮著,企圖掀翻這可恨的牢籠,它的眼睛凶惡而布滿血絲,它的喉嚨逐漸沙啞,它的爪子被磨得血跡斑斑,但一切努力終究隻是徒勞,胡亂的掙紮隻能使自身遍體鱗傷。
世易時移。人們不也在做著無謂的掙紮嗎?在這個標榜自我、張揚個性的時代,怪異和另類竟成了個性的代名詞,於是角角落落裏都充斥著光怪陸離的服飾和發型,“新新人類”的口中滿是cool和in,“個性”的惡性膨脹,使人們渴求解放個性的願望走向了反麵,人們猶如歇斯底裏的困獸,瀕臨瘋狂的邊緣。
困獸終於安靜地閉上眼睛,黑暗給了它靈異的翅膀,引領它來到一個嶄新的世界——令人駐足和流連的世界。那山,那水,那樹,那屋,都透著一股芬芳的氣息,孩童在歡樂地嬉戲,牛羊在低頭飲水。在高處懸崖上隨風飄搖的,是多少人夢裏的虎耳草啊……
【名師簡評】
本文有兩大亮點:
一是觀點深刻,思路開闊。作者先以“困獸”為喻,揭示出人們對個性的渴望以及欲求個性而不得的痛苦,然後從中外曆史上的個性覺醒,寫到對當今社會以另類標榜個性的現象的隱憂,並在文末勾畫出一幅亦真亦幻的理想化的圖景,以寄寓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個性的回歸——觀點具有很強的啟發性和針對性,思路也顯得清晰和開闊。
二是觀點辯證,材料豐富。作者客觀冷靜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不偏激,不浮躁,在呼籲個性解放的同時,又指出對個性放縱者應加以引導,這就使文章具有了一層濃厚的思辨色彩。文中的材料看似信手拈來,卻都自然、妥帖,充分反映出作者豐厚的閱讀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