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最初定都敖東城,今吉林省敦化縣境內,史稱“舊囯”。整個都城不足千平方米。755年,“文治”政績卓著的三世文王大鋇茂遷都於今寧安縣渤海鎮,稱上京龍泉府。30餘年後,又將都城遷回原府址(今敦化縣境內)。794年,五世成王大華嶼,又將渤海國都遷回上京龍泉府,從此上京即作為都城,直至渤海國滅亡。渤海國共傳國15世,共存229年。
渤海上京龍泉府,其規模之宏偉,建築之壯觀,令今人所折服。據史料記載:上京城是仿唐都長安城形製所建。分外城(郭城)、內城(皇城)和宮城(紫禁城)。外城周長有16千米,城區有“五街”,與外城九門直接相通。內城周長3044米,宮城周長2680米。石築牆垣四麵設門,城內五重宮殿舊址,由南向北排列,第二殿東側有著名的“八寶琉璃井”。在外城的西南部有清代的佛教石燈幢和大石佛。整個都城三城環套,坐北朝南。就其規模與街道數量,雖僅為長安城的1/4,但比同時期的日本奈良朝平城之都還要大,真不愧為世界東方的一大都會。
如今的上京龍泉府遺址,雖經曆1萬多年的風吹雨淋,相當多數的外城區段仍有3米多高。宮城城垣和午門樓下5米多高的城垣仍保存完好。兩側大門已清理開通,因長期被泥土掩埋,當年契丹人放火燒城時,門柱燃燒將相鄰泥石燒成紅色,至今尚葆其鮮豔。午門城樓的40個柱基石亦無損壞,清末在此台基上建造的英靈寺,為遺址的最高建築物。解放後,經過多次修葺,寺壁上精工雕琢的各種圖案光彩奪目,上嵌筒瓦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五層殿址除金鑾殿、二殿、三殿的基礎曾遭日本侵略者盜挖破壞之外,其他殿址基本完好。現在,金鑾殿址已經修複,條石砌成的台基高出地麵2米,上麵54個拄基石也已排列複原。最近,考古工作者又清理了西廊午門至金鑾殿一段,將上麵覆蓋的土層掘開,下麵的柱基石排列有序,一個不缺,僅200米距離就有柱石132塊。據估計,每塊柱石約重3千克,全部殿廊柱基石達千塊。可以想象,在生產工具落後的1000餘年前,要把這些巨石運上數米高的台基談何容易!
在二層殿東側20多米處,有個由6根朱漆圓柱撐起的八角亭台,下罩一眼井,井水清澈甘美。此井以青石台階環繞井口四周,以錐形白石似磚砌法砌成八角井壁。這就是有名的“八寶琉璃井”。據記載,在二層殿西側還有一眼與之對稱,可惜已遭破壞。現存這眼白石井壁是當年渤海遺物,井口石階和台是1963年國家按原樣複建的。
渤海人民不僅建造了富麗堂皇的宮殿、廟宇,而且還創造了獨具一格的石雕藝術。中外石雕多以大理石、花崗岩為材料,而渤海石雕則以玄武岩為材料。這大概是由於這裏的地表是由玄武岩構成,就地取材的緣故吧。玄武岩質地不均,氣孔多,雕琢細微的線條和局部頗不方便。然而,古代渤海的能工巧匠,卻在選材和造形設計上頗具匠心,創作了不少石雕藝術的稀世珍品。1976年8月12日在渤海鎮小學院內出土的大石龜,便是其中之一。這尊石龜的創作,想象豐富,造型別致,富有浪漫色彩。龜身高58厘米,長101厘米,龜座長136厘米,高32厘米。龍頭、龜身、龍足,揚首裂眥,龍鬃披頸,四隻龍爪盤踞在石座之上。作者巧妙地讓龍鬃的雕琢躲開氣孔,真是惟妙惟肖,渾如天然之作。
近年來在上京龍泉府遺址出土的陶器,使人大開眼界。在宮殿遺址出土的正方形雕花磚、飛龍走獸,圖案精美;大板瓦、小筒瓦,花紋各異,形式別致;陶杯大至60厘米之高,小的僅有4~5厘米,且做工精巧,質形俱佳。上京龍泉府是我國唐代渤海國的都城,是當時東北地區著名的大都市之一,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科學價值,現已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京龍泉俯遺址,作為鏡泊湖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國內外遊人的青睞。每年都有數十萬的遊人前來參觀遊覽,訪古憑吊。同時,它更受考古學界的重視,紛至遝來的專家、學者,在這裏東尋西覓,以期最大限度地把千餘年前,我國東北地區勞動人民創造的文明揭示在今人的麵前。
火山口原始森林
火山口原始森林是鏡泊湖風景區一大奇景,俗稱“地下森林”。它位於鏡泊湖西北約50千米處,坐落在張廣才嶺海拔1000米的深山區。由10多個火山坑組成,占地麵積約為200平方千米。這裏生長著紅鬆、紫椴、黃菠蘿、水曲柳、黃花鬆、魚鱗鬆和落葉鬆等名貴樹種,是天然的綠色寶庫。
在這10多個火山坑中,氣勢最為恢宏博大的是一號火山坑,四周海拔1070米,最深處可達132米,此坑的直徑約500米。向下望去,不見穀底,有一種深不可測,驚心動魄之感。此地人跡罕至,遊人到此寥寥,荊棘叢生,空氣濕潤。火山底部的樹木緊緊地攀援於岩石縫隙之間,一股股清冽的山泉從樹的間隙涓涓流出。在該火山口的東北側,有一個豁口,是火山熔岩流溢的口子,也是這一帶火山噴發的主火口。二號火山口屬於氣噴性火山口。它狀似井口,無熔岩噴出,四壁陡峭如刀削,形勢險峻。洞中林木細而高,疏疏稀稀散於岩石之間。這裏是遊人經常涉足的地方。三號火山坑是附近火山坑中最大的一處,直徑有500餘米,深達200米,四周有朱漆柵欄環繞,一座涼亭建於此火山口之峰巔,此亭上書“齊天亭”3個赫然大字。憑欄下望,隻見穀底的參天古木,似火柴杆般大小,久觀令人頭暈目眩,兩腿發軟。從齊天亭到山腳停車場,鋪有九段石階路,階梯約為2400個。遊人可由此拾級而下至火山口中部,尋幽探勝。三號火山坑與四號火山坑之間,有一岩洞貫通,岩洞高4米,寬8米,長20餘米,洞口立有兩塊巨石,上書“洞天一品”4個字。站在洞中,仰望洞頂斷壁,熔岩噴溢時塑成的熔岩餅、火山彈層層相壘,竟達140餘層。一棵直徑達半米的椴樹,像條巨蟒橫於洞口,遊人稱之為“迎客椴”。洞中怪石孤懸,巨岩倒掛,搖搖欲墜。到達穀底,仰望藍天,猶如玉鏡高懸,晶瑩剔透。酷暑時節,亦有結冰、凍土;而嚴冬之時尚有清泉流淌。環顧四周,火山噴發時的堆積物曆曆在目,各種奇觀不可勝數。
深邃碩大的火山坑,個個都是聚寶盆。坑中長著茂密的森林,主要有紅鬆、白鬆、黃花鬆、魚鱗鬆、落葉鬆,還有名貴的紫椴、黃菠蘿、水曲柳、胡桃揪等。這些樹木生長期都在百年以上,多則500餘年以上。樹高均超過40米,最高的可達100米,最粗的樹胸徑有1米左右。由於火山坑中水分充足,少風害,樹直無節,木理通順,富含樹脂,棵棵都是棟梁之材。據統計,在這10多個火山坑中,木材蘊積量可達10萬立方米。
茂密的“地下森林”,養育了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這裏有高大的馬鹿,凶猛的黑熊,珍奇的獐子,著名的東北虎等。有一種懸羊,以靈巧著稱,它身體瘦小,動作靈敏。為了防禦其他野獸的侵襲,夜間睡覺時,常常用它那彎曲的羊角,將身體懸掛在樹枝上,睡得安穩、香甜,由此而得“懸羊”美名。當地群眾將一個個火山坑分別起名為“羊圈”、“豬圈”、“熊窩”和“虎穴”等。
火山坑中肥沃的土質,陰濕的氣候,為藥用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在這裏,可以極容易地采到沙參、三七、五味子、血見愁、細辛、貫眾,猴桃等藥材。火山坑邊的密林中,可采到各種山菜和人參、猴頭等山珍。
到過火山口原始森林的遊人,麵對粗獷而帶有原始情調的地形、地貌,都想了解它產生的原因。原來,鏡泊湖火山群,是地殼運動的結果。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萬年以前,張廣才嶺的鏡泊火山群火山爆發,熾烈的岩漿,衝出地殼,大量的熔岩噴發出來。當火山停止噴發,火山管道中岩漿冷卻、收縮,火山頂部便自然下陷、塌落,於是形成了內壁陡峭、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10多個火山口,分布在長約40千米、寬約5千米的地帶,呈東北一西南走向。
初期的火山坑,是一片不毛之地,到處是黑色、紅色的火山岩石。後來,經過千萬年的滄桑變化,大自然重新給它披上綠裝,成為低陷的原始林帶,故稱火山口原始森林。據科學工作者考察,地下森林的播種者是鬆林中最活躍的鬆鼠,它們把大量的鬆籽貯存在峭壁裂隙之中,以備長年食用,其中部分鬆籽經雨水滋潤,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終於育成如今的原始森林。在我國現有的800多座火山口中,生長著如此繁茂森林的實屬罕見。由於這裏自然景觀的獨特,使其不僅成為奇妙的風景區,而且也成為科學研究的理想基地,吸引著中外遊人和科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