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鶴居、石油香的地方(1 / 3)

齊齊哈爾,達斡爾語“天然牧場”的意思。這座美麗的城市坐落在美麗富饒的鬆嫩平原上,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是重要的工業基地。

齊齊哈爾曆史悠久,1691年建城,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了。所轄7區1市8縣,集聚有漢、蒙古、朝鮮、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柯爾克孜、錫白等35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

齊齊哈爾旅遊資源豐富。城東南26千米處有“鳥的樂園、鶴的故鄉”——馳名中外的劄龍自然保護區、明月島風景區、紅岸公園、龍沙公園、大乘寺等旅遊勝地。

風刮卜奎的傳說

齊齊哈爾原名“卜奎”,達斡爾語“天然牧場”、“吉祥”之意。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現在的齊齊哈爾市所處的嫩江東岸,是一片荒原,這裏渺無人煙,但在嫩江的西岸卻是達斡爾人居住的地方,他們世代以打獵、捕魚、放牧為生,過著祥和的生活。

有一年,清朝政府派了一位官員,帶著一些隨從,其中有幾個看風水的陰陽學者,東看看、西瞧瞧,最後認為這裏風水好,適合建城池,過了數日,又來了一些人在這裏丈量土地,定界牌,楔木樁。後來便用馬車運來沙石、木料,開始挖地基,動工建築。

當時這裏已有一些居民,他們被動員搬遷別處。當地人對此非常氣憤,便找到聰明智慧的蘇義老人商量怎麼辦。蘇義老人看了天象、推測晚上要刮大風,就帶領身強力壯的青年人來到嫩江東岸,快速地在江東岸挖地基,和江西岸挖的規格一模一樣,並將江西岸的木料、沙石、界牌、木樁等,通通運到江東岸去了。

果然,夜裏西風猛烈,呼嘯大地,飛沙走石,不可阻擋。早晨,官兵們來到工地幹活,發現他們的建築工地已被夷為平地,所有建築材料不翼而飛,無蹤無影,非常驚訝。後來他們在江東岸找到了這些建材,同時發現和江西岸極為相似的地基,於是,當官的以為是天意,是上天的安排,天命不可違,因此就把這座卜奎城建到了江東岸,這就是今天齊齊哈爾市的城址。

石油城——大慶

大慶市,位於鬆嫩平原的中部,麵積2.1萬平方千米,人口243萬,包括漢、滿、蒙古、朝鮮、達斡爾等民族,轄區有薩爾圖、龍鳳、讓湖路、紅崗、大同5區和林甸、肇州、肇源3縣,以及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大慶是我國的石油城,也是一座年輕的石油化工城市。1955年,地質部開始在鬆遼盆地進行石油普查。1959年9月26曰,“鬆基三號”探井噴油。這年正是建國10周年前夕,10年大慶,所以這是雙喜臨門,為了紀念我國找到的第一個大油田,因此命名為“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從1960年開始投人開發,1963年12月,我國石油基本自給。1辦4年,毛澤東發出了“工業學大慶”的號召,1979年經國務院批準,大慶油田被命名為大慶市。

聞名世界的大慶油田,過去是一片荒原,雜草叢生的不毛之地,野獸出沒,人煙稀少。清代,這裏曾是內蒙古哲裏木盟杜爾伯特旗的一個遊牧地。自1959年9月26日第一口探井噴出工業性油流以來,國內成千上萬的石油工作者,從四麵八方雲集大慶,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從而揭開了沉睡億萬年的地下石油寶藏。1976年油田全麵進人開發以後,大慶進人世界特大油田隊伍。

大慶油田的發現與開發,是我國地質學家和石油工人的巨大貢獻。從石油生成學說看,教科書上隻有海相(海洋環境)生成石油的理論,即隻有在海洋環境裏,一些生物死亡後,有機質埋藏在地層中經化學作用而生成石油。而我國地質學家則提出陸相成油理論,即陸地的湖泊裏的生物死亡後而生成石油的理論。鬆嫩平原古時為一個巨大的湖泊,湖中生物繁盛,因而可以成油。這個理論在大慶得到證實。這是中國地質學家在石油成因理論上的勝利,這是值得“大慶”的又一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