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順慶

《文心雕龍》研究在四川大學是有深厚傳統的,我的導師楊明照先生是海內外公認的龍學泰鬥。我的碩士研究生論文也是《文心雕龍》研究。然而,這些年我的主要精力放在比較文學研究,漸漸疏遠了龍學,幸好還有弟子傳承衣缽。當劉穎向我表示決心研究《文心雕龍》時,我非常高興!

現在,劉穎的博士學位論文《英語世界〈文心雕龍〉研究》即將付梓,囑我作序。她於2007年冬通過答辯,此後我曾多次問詢出版事宜,她都表示要待修改充實。作為導師,對她的論文幾經磨礪,終於成書麵世甚感欣慰。

《文心雕龍》是產生於中國南北朝時代的重要文學批評著作,曆來受到稱頌。新中國成立以後,《文心雕龍》研究十分興旺,著述甚豐,以至於有人將相關研究稱為“龍學”。海外學者對《文心雕龍》研究貢獻頗多,然而國內學界對其所知甚少,更罕有係統的發掘、引介與分析。本書可說是此領域的破空之作,作者對《文心雕龍》各種英譯及英語研究進行詳細爬梳,討論了經典著作在跨文化、跨語言的闡釋過程中所經曆的際遇,初步彌補了這方麵的缺憾。期望它能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從而推動中西文論的學術對話,開拓國內學者的視野,同時也對《文心雕龍》及其他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產生積極作用。

英語世界對《文心雕龍》的研究內容繁雜,涉及大量英文文獻,要求研究者既有良好的古代文學素養,又有相當高的英語水平。作者的博士古代文學基礎不錯,又是英語翻譯研究方向的碩士,英文非常流利,恰好具備兩方麵的條件。她入學第二年,即表示對《文心雕龍》的翻譯及英語研究很感興趣,我非常讚成她的選題,並建議她申請哈佛-燕京訪問學人項目,到海外去搜集資料。2005年,作者成功獲得哈佛-燕京學社的邀請赴美訪學,利用此機會搜集了大量一手英文資料,並與在《文心雕龍》研究方麵頗有建樹的宇文所安、蔡宗齊等海外學者取得聯係,當麵請教。這對她寫出內容紮實、分析到位的論文有很大幫助。在哈佛的一年半裏,作者沉浸於浩瀚書海中,搜集海外學者英語研究中涉及《文心雕龍》的點點滴滴,釆銅於山,熔鑄為錢,做了大量細致的整理、翻譯工作,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出色完成博士論文。她的論文受到國內古代文學研究專家及比較文學學者的一致好評。武漢大學張思齊教授、浙江大學林家驪教授、中山大學吳承學教授、西南交通大學傅勇林教授、遼寧大學塗光社教授評閱其論文,給予中肯評價和有益意見。從專家評議來看,作者的論文是國內第一部係統研究英語世界《文心雕龍》研究的論文,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借用張思齊教授所評:“作者對西方詩學理論了解較多較深,遠在一般中文係和英文係學生之上——中文係之博士生對詩學往往失之穿鑿,英文係之博士生對詩學往往失之‘食洋不化’——因而在研究中初露了中西融貫之端倪,甚可嘉也,甚可喜也,甚可鼓舞而進之也。”

亨利·雷馬克曾指出:“比較文學和總體文學的學者們不得不限於組織別人的研究成果(這本身已是一項極艱巨的任務),而這種工作必然使他們容易與文學作品本身失去接觸的機會,很容易把文學處理得機械、膚淺和沒有人情味。……研究比較文學的學者則應時常回到界限明確的民族文學的範圍內,使自己更能腳踏實地。”在我看來,劉穎的這本專著最主要的特點就在於既能立足民族文學,又有世界胸懷,跳出中西文論各自的局限,成就中西文論的對話。

首先,本書收錄了大量以英語為寫作語言的《文心雕龍》研究一手資料,篳路藍縷,廣為搜證,從已有文獻中尋求新角度。雖然海外《文心雕龍》研究逐步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但人們對海外漢學家《文心雕龍》研究英語原作涉獵並不多,對《文心雕龍》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了解也不夠深刻。作者在海外“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發掘整理了大量不為國內學者熟知的英文資料,基本將海外《文心雕龍》研究特別是英語世界的《文心雕龍》研究概貌呈現於國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