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老狐狸說話讚美經(1)(1 / 3)

老狐狸說

每一個人都希望受到周圍人的稱讚,希望自己的真正價值被認可,尤其是希望得到朋友的認可。雖然處在極小的天地裏,仍然認為自己是小天地裏的重要人物。對於肉麻的奉承、巴結會感到惡心,然而卻渴望對方發自內心的讚揚。鑒於此,我們不妨遵守“黃金原則”:“希望朋友對我們如何,我們就對他們如何。”——發自內心地稱讚他。

林肯曾經說過:“人人都喜歡受人稱讚。”威廉?詹姆士也說過:“人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渴望被肯定。”愛聽讚美的話是人類的天性,人人都喜歡正麵刺激,而不喜歡負麵刺激。如果在人際交往中人人都樂於讚揚他人,善於誇獎他人的長處,那麼,人際間的愉快度將會大大增加。

讚美的魅力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提到:“要想不引起憎恨又不傷害感情而達到預期的目的,第一個信條是:從正麵讚美對手。”關於讚美的作用,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甚至這樣說:“僅憑一句讚美的話語就可以活上兩個月。”

老狐狸說過,真誠的讚美好比在平靜沉悶的湖麵上打了一個漂亮的水漂,能夠激起層層浪花、陣陣漣漪,使整個氣氛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在說話中,適當運用讚美的藝術會對縮短交流雙方的距離、密切彼此的關係,為心靈溝通打下很好的基礎。一般來說,讚美的話人人愛聽,人們受到讚美,都會表現出心情愉快,信心大增,自身受到肯定的同時也容易對稱讚者產生好感。但讚美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過於誇張的讚美反而讓對方感到尷尬,失實或者不恰當的讚美則顯得虛偽,因此,讚美不僅要真誠更要善於發現一個人真正值得真誠讚美的地方。比如說,對老年人應該更多地讚美他光榮輝煌的過去、健康的身體、幸福的家庭或有出息的兒女等;對年輕母親讚美她的小孩往往比直接讚美她本人更有效……

卡耐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我到郵局去寄一封掛號信,人很多,我排著隊。我發現那位管掛號的職員對自己的工作已經很不耐煩——稱信件、賣郵票、找零錢、寫發票,我想:可能是他今天碰到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也許是年複一年地幹著單調重複的工作,早就煩了。因此,我對自己說:“我要使這位仁兄喜歡我。顯然,要使他喜歡我,我必須說一些令他高興的話。”所以我就問自己,“他有什麼真的值得我欣賞的嗎?”稍加用心,我立即就在他身上看到了我非常欣賞的一點。

因此,當他在稱我的信件的時候,我很熱誠地說:“我真的很希望有您這種頭發。”

他抬起頭,有點驚訝,麵帶微笑。

“嘿,不像以前那麼好看了。”他謙虛地回答。

“雖然你的頭發失去了一點原有的光澤,但仍然很好看。”

聽了我的話,他高興極了,對待工作也一下子顯得積極起來。

我們愉快地談了一會兒,我寄完信臨走時,他竟興奮地對我說:

“很多人都稱讚過我的頭發。”

我敢打賭,這位仁兄當天接下來的工作時間裏一定工作得很愉快;我敢打賭,他回家以後,一定會跟他的太太提到這件事;我敢打賭,他一定會對著鏡子說:“這的確是一頭美麗的頭發。”

想到這些,我也非常高興。

讚美與奉承的兩個區別

讚美是一種說話的藝術,正確運用這門藝術,會使被讚美者心情愉快,而作為讚美者自己,也會從中感到快樂甚至感到幸福。

但是,在這裏我們有必要弄清楚這樣一個問題:真誠的讚美和奉承究竟有什麼不同。因為弄清楚這個問題,是使那些不願讚美他人者“讚口常開”的關鍵。

有隻烏鴉偷到一塊肉,銜著站在大樹上。路過此地的狐狸看見後,口水直流,很想把肉弄到手。他便站在樹下,大肆誇獎烏鴉的身體魁悟、羽毛美麗,還說他應該成為鳥類之王,若能發出聲音,那就更當之無愧了。烏鴉為了要顯示他能發出聲音,便張嘴放聲大叫,而那塊肉掉到了樹下。狐狸跑上去,搶到了那塊肉。

讚美與奉承有本質的區別。讚美是真誠、熱忱的,是出於真實的感覺,絕不能摻雜任何不良的用心;同時,讚美是對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充分肯定,是為滿足別人對於尊重和友愛的需要,給別人以精神上的激勵和鼓舞。而奉承他人則是寧肯犧牲自己的尊嚴去恭維人,是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的企圖,明顯的是趨炎附勢,巴結討好權威(老狐狸偶爾也會奉承別人,呃,你知道的,世界並不像看上去那樣祥和)。正如卡耐基所說:“奉承是從牙縫中擠出來的,而讚美是發自心靈的。”

第一個區別:是否發自內心。真誠的讚美起源於內心深處的一種“美感”,一種衝動。它反映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外表漂亮,言談合自己的口味,行動敏捷,品格高尚……即在兩個人之中,其中一個人在另一個人身上發現了符合自己理想和價值標準的可貴之處。我們認識這個人、了解這個人的時候,已經有一種無形的力量促使自己要去讚美他的一些優點。

但是奉承卻不同,它不是發自內心世界的對另一個人的認可和欽佩,而是基於內心世界早已存在的一種目的,一種對眼前或日後能夠收到“回報”的投資。奉承者在“讚美”他人的時候,臉上雖眉飛色舞,但卻有幾分不自在;他的詞語是火辣辣的,但他的內心卻是一片冰冷。他在讚美一個人的時候,心裏想著的隻是如何順利辦完與自己利益攸關的事,如何獲得自我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