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結論與展望 結論與展望(1 / 3)

第九章結論與展望 結論與展望

一、主要結論

(一)LUCC監測信息係統

根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圖譜模型理論,應用了RS、GPS和GIS3S一體化技術,設計並構建了LUCC監測信息係統。它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時空綜合體的數字化實現,以GIS為工作平台,集多期TM影像、圖件和社會經濟統計資料為一體的動態監測係統。該係統由數據庫、空間分析、模型庫、信息輸出等子係統構成。具有查詢、更新、分析、模擬與顯示等多種功能,能有效地進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時空耦合研究,也能滿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日常監測與管理的需要;而且由於它將土地利用狀況及其自然與人文驅動因子數據集成,便於研究土地利用與各驅動因子的相關關係,探討LUCC的動力機製和模擬其環境響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動態監測信息係統的核心是數據庫子係統,該部分詳細論述了數據庫子係統的設計和建立,包括從多期TM影像提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與數字化入庫、生態背景數據數字化入庫以及社會經濟數據入庫具體方法。與以往LUCC數據庫不同的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動態監測信息係統不僅包含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狀況信息,還涵蓋與之相關的生態背景及社會經濟因素信息。在區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動態監測信息係統的基礎上,建立了元謀縣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動態監測信息係統,其數據庫主要包括1986年、2000年兩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以及1986~2000年LUCC空間數據,DEM模型、坡度、坡向和高程分帶等生態背景空間數據以及人口密度、農業機械力和大牲畜載畜量等社會經濟關係數據。

(二)LUCC的景觀格局研究

以往對LUCC研究主要集中於數量和質量變化研究,而對其空間變化及其機理研究相對較少。應用景觀生態學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間變化較少,且主要在微觀尺度進行,多集中在鄉村和流域一級,而在中觀縣域尺度上尚少見報道。本文立足於中觀與微觀尺度結合,選用部分景觀生態學中關於景觀格局的方法與指標,評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時間序列與空間格局及其變化,主要包括: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結構;②單一土地利用類型空間格局指標,主要包括各要素的垂直分異,斑塊麵積特征,形狀特征與空間分布特征等;③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鑲嵌體格局。應用景觀生態學的多樣性指標及分形理論研究區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多樣性特征、分維數與穩定性等。應用GIS的圖形分析功能,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監測信息係統的基礎上,研究了幹熱河穀區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時空演化。1986~2000年元謀縣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時空變化特征主要表現為:

1.結構變化

幹熱河穀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以林草地為主體的格局未變。20世紀80年代以來,土地利用數量結構變化表現為:①城鎮居民點、森林、水澆地和其他林地麵積增加,分別從1986年的33.49km2、97.16km2、78.43km2和50.95km2分別增加到55.73km2、115.24km2、86.52km2、55.20km2;

②草地、旱地、灌木林、水域與裸土裸岩地麵積減少,分別由1986年的1073.11km2、137.98km2、452.09km2、39.12km2、75.52km2減少到1059.62km2、117.00km2、445.29km2、38.30km2、68.00km2。③1986~2000年元謀縣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為2.5928%,年變化率為0.1582%,土地利用變化較為活躍。

2.單一土地利用類型空間格局變化

(1)單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類型垂直分異

幹熱河穀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垂直分異明顯。壩區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方式以耕地、城鄉建設用地為主,中高山區土地利用主要以林地為主;壩周低山區和中低山區主要以草地為主,土地利用以旱坡地為主,且各種土地利用類型交錯,形成為農林牧交錯帶。

(2)單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類型斑塊麵積特征

斑塊的總數目由1986年的1087個增加到2000年的1146個,平均麵積由1.8747km2減少到1.7782km2,森林、灌木林、草地、水域、未利用地景觀斑塊平均麵積變小,水澆地、旱地、城鄉建設用地等人為景觀斑塊平均麵積增加,平均斑塊麵積的增加反映了人類生產經營活動規模效應的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