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狀元之最——中國狀元選萃4(1 / 3)

30.因涉弊案而“流產”的狀元——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中國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稱,同時也是一位“流產的狀元”。

唐伯虎,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出身商販家庭,自幼發憤讀書,少年時便贏得院試第一名,青年時又贏得鄉試第一名,因“連中兩元”而名震江南,時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

後來,唐寅赴京會試,因同鄉徐經賄金買通主考官程敏政的家童,傷得了考題,科考中試卷優異,被初定為“會元”(即第名),徐經被擬定為“探花”(即第三名),二人甚至置酒相慶。但後來弊案事發,唐寅和徐經工程敏政等一起被捕下獄。後來唐寅雖然未被定為弊案主犯,但出獄後被革去士籍,謫為小吏。唐寅恥不就,憤而還鄉,千裏壯遊,夢墨而歸,從此主攻寺書畫。後又應邀投人寧王朱宸濠幕下,但發現其有謀反之意,遂佯裝瘋癲,脫身返回蘇州,從此絕意仕途,潛心書畫。他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一起,合稱為“明四家”。後病死於桃花塢家中。

唐寅本可以成為“連中三元”的狀元,卻因牽涉科考弊案而“流產”。但他才華橫溢,後來竟成為一代畫宗、著名詩人和書法家,享譽不在王侯將相之下。

詳見本書《解元之殤》。

31.唯一一次“四異同科”的科舉——莆田(興化)人

在中國科舉史上,“四異同科”的現象實屬罕見。唯一一次發生在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的戊午科,為福建莆田(時亦稱興化軍)人所得。

該科共錄取進士二百九十三名,而莆田一域竟有十六人登第。其中,榜魁(狀元)為黃公度,亞魁(榜眼)為陳俊卿,榜尊(最年長者)為七十三歲的林鄧,榜幼(最年小者)為十八歲的龔茂良。四人同出一地,人稱“四異同科”,一時名震京華。又因黃公度與陳俊唧同時登第魁、亞,又稱“魁亞占雙標”。其時,“四異同科”動乾坤,興化人紅極一時。

其中,黃公度狀元及第後,累遷秘書省正字,但為奸臣秦檜所難,仕途十分坎坷後官終考功員外郎,四卜八歲英年早逝,著有《漢書鐫誤力、《知稼翁集》和《知稼翁詞》等。陳俊卿亞魁登第後,亦受秦檜所難,但其後幾度升遷,後官至左相,封國公,死後諡“正獻公”。林鄧時年已高,為官不詳。龔茂良則曆官三十載,後任參知政事,但最終被貶死英州。

南宋時的莆田,經濟發達,教育繁榮,軍學、縣學雙立俱興,因而俊秀如雲,科甲鼎盛,科舉登第時名列前茅,天下聞名。《八閩通誌》中記載;“莆,地狹人貧,唯以讀書為業,故每歲上元後,即吉延師,以訓子弟。”士子接踵人京應試,連連考中進士。另載:興化“有齊魯遺風”,“秀民特多”,乃“文物之邦”,“溥書禮樂,為八閩之甲”。莆田雖為東南偏隅,然而科舉文化發達,文人墨客讚譽不斷:“比屋業儒,俊造如林;父子一榜,昆季同年;三世登雲,四代氣攀桂;四異同科,七名聯第;南宮高第,壁水上遊;名亞虎榜,魁占龍頭”等等,因此名聞天下,聲震京師。

32.唯一同科文武狀元共出一鄉的科舉——興化(莆田)徐錚和薛奕

在中國的科舉史上,取士曾分為文、武兩科。而同年同科大魁天下的文、武狀元同出一個地方,曆史上唯有一次。那就是發生在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的丙辰科,福建路興化軍(今莆田市)的徐予和薛奕、分別同時摘取了文、武狀元的桂冠。

徐鐸,生卒年月不詳,字振文。文科狀元及第後,初授簽書鎮東軍判官。他追隨變法人物,任給事中、直學士院,職司封駁失當的政令,權掌起草製、浩、詔、令,後晉官禮部侍郎,擢禮部尚書。後來,向太後等反對變法的人物當政,徐鐸被降為龍圖閣待製、知青州,繼而複被貶為知湖州。向太後病死後,徽宗親政,徐鐸被召回京師,出任禮部尚書,又晉為吏部尚書,政績斐然。

薛奕,生卒年月不詳,字正顯。武科狀元登第後,職授鳳翔府都監,掌屯戍、訓練等軍政要務,積功累升遷至正將,成為一名高級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