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狀元之死——宋代狀元王俊民1(1 / 3)

寒窗苦讀不記年,蟾宮折桂祭聖泉。有意報國誌難酬,無力回天心可鑒。貢院遺恨泣鬼神,禦碑喋血薦軒轅。上蒼猶鎖宮禁事,月照荒塚風訴冤。狀元閣高淩空峙,為銘康侯登科時。名噪京華星拱月,聲蜚朝野雲遮日。歲若曇花和血綻,身似勁鬆衝天立。人去樓空針陽在,冰清玉潔有誰知?

一一這兩首定悼王俊民多的七律,是筆者觀瞻中國金都——山東招遠的魁星樓,為悼念宋代狀元王俊民(康侯)而寫的挽詩。

常言道,古往今來,人生最大的兩件幸事,莫過於“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但察古觀今,遍看人世間,得享前事之幸者,大凡常人,皆有豔福;而得享後事之幸者,即使非常之人,也寥若晨星。

“金榜題名”說,源出古代之科舉製,曆來為世人所夢寐以求。據不完全統計,自隋朝大業年間(公元605年)始創科舉取士製起,自唐朝武德年間(公元622年)壬午科首選狀元以來,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甲辰科後廢除科舉製止,在其間一千三百年的曆史長河中,中國總共產生過進士約十一萬人,其中文科狀元約八百人,而有姓名可考者僅為六百五十五人。

由此可見,“金榜題名”之榮,的確好夢難求;而“狀元及第”者,更是鳳毛麟角。而在這科選狀元的劇烈競爭中,又發生過多少驚天動地的奇觀與事變,令世人沒齒不忘,屈指談笑和評點。

然而,天有變數,事無定論。人世間,居然也有幸事不幸、殊榮殊冤者,有遴選新科狀元而致前科狀元之死的逸聞。

大宋王朝第四十五位狀元王俊民,便是一個有幸中狀元、大不幸冤死之人。其短暫、淒慘與悲憫的人生,在中國科舉史上堪稱人間悲劇。

王狀元之死,雖被塵封宮闈,掩埋千載,但寒光殺氣射牛鬥以衝霄漢,血腥冤魂撼山嶽而動人心,說來令千秋惋歎,萬代遺憾。

未中狀元先有聲

東路萊州府掖縣羅峰鎮,王俊民,字康侯,宋代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出生於京東即今山東省招遠市羅峰街道辦事處城裏村,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得中狀元。其弱冠登科,昆耀漢庭,時年僅二十五歲,可謂風華正茂,平步青雲。

據發招遠縣誌勞等曆史典籍記載:當年王俊民進京趕考,“未禦試時,京師已喧傳王俊民為狀元,不知言之所起,亦不知俊民為何人。……及發封,果俊民也。”

多少年來,人們對這一曆史的記載,撲朔迷離,百思不得其解,雖議論紛紛,然而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其實,此並非空穴來風。個中原因,說來話長。

據嘿萊州府誌。齊東野語多等史料記載:王俊民,乃王弁之子。王弁,社上上世代為田舍翁,即農民世家,後來大宋科考年,“頌詩登科”。當時,王弁誦研定詩經分,學識超群,因成績顯赫而進士及第,遂官任鄆州(今東平)司理。十五歲的王俊民與弟王覺民、王定民三人,曾隨父遷徙斯地,就讀於鄆州。

寒窗一夜雪,紛紛來朔風。之子動歸興,輕袂飄如篷。問子何所之?家在濟水東。問子何所學?上庠教化宮。行將攜老母,寓居學其中。

這首贈初虞世芳的五言詩,是王俊民生前在病中,為前來探視他的鄆州同窗好友、醫師初虞世而特寫的,是少年的王俊民舉家西遷、鄆州冬讀生涯的自我寫真,也是他留諸於後世的、極為罕見的遺作之一。

兩年之後,其父王弁,升任開封府巡判肓。王俊民兄弟三人,再次隨父遷移,就讀於開封府的太學中。

又三年,性格耿直、為官清廉的王弁,因秉公執法,在任期間無形中得罪了權貴,遂遭人羅織罪名,惡意連陷,銜冤負屈,被無端處罰,貶滴至蘇州以東的昆山陰,待罪二年。此時的王俊民三兄弟,不得不暫時移居至汶上縣上學,先與初虞世同窗共讀,繼而再度隨父南遷就讀。

不久,王弁又被貶到譚州(今長沙),職任一個小小的地方稅吏。其時,顛沛流離的王弁,因儲念家中老父穌居,孤獨無助,便打發年長的王俊民返回故裏,一邊讀書,一邊服侍高堂!自己身邊隻昭下兩個年幼的孩子就讀。

蒼天不負有心人。兩年之後,天資聰穎,居家侍親,複行苦讀的王俊民,在省試中一舉奪魁,得中解元,榮耀鄉裏。

時值青春年華的王俊民,血氣方剛,辦事執著。他崇尚正義,惟真理是求,決意挺身而出,為遭受證陷的父親鳴屈申冤,一洗清白。

於是,他不懼路途遙遠,無視環境險惡,千裏跋涉,出府人衙,數度奔赴開封府,幾番往返父親的任職地,或寄居於同窗好友家裏,或風餐露宿在野營內,或投宿於驛館中,前後曆時近兩年,總計訪查了上百人,終於查明了父親被還蒙冤的事實真相,並搜集到相關的確鑿證據。然後,他秉筆直書,據理陳言,具狀申訴。

蒼天有眼。幾經輾轉周折,這份凝聚著王俊民心血與希望的申訴書,終於遞送到時任宰相、魏公韓琦的手中。

出身榜眼、德高望重的宰相韓琦,開啟封函,閱讀訴狀,但見事實清楚,法理明晰,證據鑿鑿有聲,文華增熠生輝,而且字跡勁秀無比,不僅拍案叫絕:“絕筆之狀,寫得太好了!人才難得啊!”

韓琦是個主持公道、酷愛人才的一代名相。他當機立斷,立即派人把王俊民召來,與之當麵交談,切磋王弁的冤案。他從中發現,王俊民乃一表人才,儒雅大方,滿腹經綸,又得知其在鄉試中拔得頭魁,得中解元,心中甚是欣喜,分外賞識。

韓琦答應,對王俊民父親王弁的冤案,一定要進行調查複核,公正處理。同時,又鼓勵他大比之年,一定要進京趕考,出士入仕,將來成為棟梁之材,好為國家效力。

之後,韓琦不止一次地對人說:“山東王俊民,頗具狀元之才。下科開考,得中狀元者,想必一定是此人。”

誰知這話竟不翼而飛。科考尚未舉行,新科狀元已名花有主,王俊民先聲奪人了。

不久,王弁有幸重見青天,冤案終於被平反昭雪,並複得重用,職任漳州、太湖令。他與王俊民一起,親赴韓府,衷心感謝韓琦的鼇戴之恩。

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春三月,科考在京舉行,王俊民如期而至,前來參加應試。

才華橫溢、成竹在胸的他,以廣博的學識,機敏的才思,高超的治國方略,神采飛揚,揮灑筆端,頓成華章,文驚四座。

他那出類拔萃的文卷,冠蓋群儒的俊才,超凡脫俗的真知灼見,挪地有聲的語言文字,被第四名進士出身的主考官、知製誥、荊公王安石,一眼賞中。

據定招遠縣誌涉記載:“及禦試,王荊公與楊樂道共為詳定官。荊公以初履所定第一人皆未允,當於行間別取一人為首。樂道以為不可,議不決。既而,二人各以己見進東,詔從荊公議。”皇榜一張,獨占鼇頭者,果然是王俊民也。

據嘿齊東野語分記載:王安石之所以這樣做,絕非任意而為,乃事出有因。因為,按照當時科考的規定,首先由初考官初定次第,並將所定的名次,密封後交給複考官;複考官重新閱讀試卷,再定一遍名次,然後再交給詳定宮市核;詳定官打開翺,將初考官與複考官所定的名次,一一加以核對,如果兩者相同就予以認可,若不同就由詳定官視文章重新確定。而在這次的科考中,初考官與複考官所確定的人選,名次並不一致,人選各不相同。王安石根據規定和文章,認為取之皆不允當,故主張另選他人。其時,會試錄取工作已經結束,進士名單已呈送給皇上,隻待擇日殿試,欽點狀元、榜眼和探花了。

王安石,這位學識廣博、力主改革、唯賢是舉的主考官,獨具慧眼,遍覽試卷,從中選定了王俊民為進士魁首。

王安石的這一意見,與另一位詳定官、天章閣待製楊樂道,發生了分歧。二人議來議去,未作定論。其時,彌封官、太常寺少卿朱從道聽了之後,勸二公不必作決定,說:“我日前早就聽人說,王俊民是今科狀元了。究竟誰可以當狀元,恐怕要由上意(天意或皇上)作出決定。”他建議二人不必爭議,應將兩種意見都奏票給皇上,由欽命決定。結果,二人都同意按此建議進棄,後呈經殿試,仁宗皇帝親自“製科策間”,遂布詔宣示,按王安石選薦的意見辦,欽點王俊民為狀元。

盡管王俊民才學無與倫比,得中狀元名正言順,但事後還是引起了一些非議。

據嘿招遠縣誌多記載:“他若製科第三等,進士第一人,……千佛名經猶放出二頭地。王羅峰(即王俊民)起濂、洛、眉山後,地,脫去了布衣,載上了官帽,與濂、洛、眉山等渚君子同朝為伍,但卻留下了“首冠蓬萊山”,而非冠蓋天下的釩颯,待日後充任考官,竟招來了科考放榜、大臣去世的厄運,不幸載於史冊。

這種非議與訊訊的出現,決非偶然,也不是空穴來風,而與時局密切相關,是事出有因的。

據史誌記載:“王安石時為知製誥(掌起草詔令),尚未拜相,但其改革的政治主張,為仁宗所讚同,而為保守派所反對。對於科舉考試,王安石主張改革,這在他所寫的定詳定試卷二首分的詩中可以佐證。詩雲:‘童子常誇作賦工,暮年羞悔有楊雄;當時賜帛倡優等,今日論才將相中。’正說明他改革重詩賦經義取士的舊習,力主選拔具有真才實學人才的主張。詳定落初、複審第一名,而選拔王俊民為狀元,保守派未必能心服,木含恨,而當時保守派在朝野的勢力實頗強大。王俊民的被請‘首冠蓬山’,是否也與此事有關?待考。”

然而,從當時的政局現實、後來時局的發展和曆史進程的結局來看,這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倘若王俊民非英年早逝,他必定會成為“王安石變法”的得力臂膀,或成為仁宗皇帝的肱骨之臣,將在大宋曆至上昭下非同一般的曆史軌跡。這大概就是王安石和仁宗帝共問選中王俊民為狀元的原因所在。正因為如此,當時持不同政見者對王安石所看好並舉薦的人有非議,便是很自然的事了。

無論如何,王俊民的狀元及第,無可厚非,夙榮華光耀於當時,流言蜚語難掩其輝。

據史料記載:王俊民登科時,其父母尚都健在,二老身體無恙。魏公韓琦知悉後,欣喜萬分,特地贈詩祝賀:

青雲一第人恒在,白發雙親世每堆。

顯然,詩中流露出他內心的萬種風情,無限感慨。(也有的記載,該詩為:“青雲一第人皆有,白發雙親世所無。”)

同時,當朝德高望重的國公陳林,也欣然賦詩相賀:

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裏,端的是男兒。

蟾宮折桂的王俊民,自然春風得意。衣錦還鄉之後,特地到少年時代讀書的學堂,焚香謁拜,賦詩感戴。詩曰《祭聖水泉》:

一天複一天,苦學不記卒。神山借讀時,得益聖水泉。貢院佐思巧,感恩鼇頭岩。今日折桂來,焚香謝魁仙。

時為嘉佑六年秋月,其詩流露出對故鄉和母校的感戴與熱愛。

詩中所說的神山,說法不一。一說是古掖之羅峰鎮,即今招遠市城西的莠雲山。此山離王俊民的出生地城裏村,僅約十華裏,山中有天然的聖水泉與龜岩,並建有聖水庵,庵內設有學堂,曾經盛極一時,學子學業聞名遐邇,傳王俊民少年時曾在此就讀。後來,其同村的明代兄弟進士楊覲光、楊觀光等,也曾在這裏上過學,金榜題名後皆前來虔誠地謁拜,並捐款出資,重修學堂廟宇。故霧雲山與聖水庵,因此而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