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議新策(3 / 3)

除5品虎賁司外,都是4品衙門,將府也要軍3司抬格,抬到3品衙門。最重要的是後勤司,要確立後勤司對地方兵站、軍糧武庫倉儲的直接調動權。

沒有多少爭論,直接通過。

畢竟地方上交付將府的軍用物資也不是白給的,除了警役、後備役訓練消耗需要地方上承擔以外。一切野戰軍、衛戍軍所用的物資,都需要皇室掏錢買。

問題在於,都是物資緊急調到軍隊,年底地方拿著賬冊找司禮監報銷。在沒付賬,卻物資上路的這段時間裏,這批東西也是地方出勞力運輸,後勤司插手進去,地方不買賬罷了。

地方不買賬,後勤司就無法保證運到前線的東西沒問題。這就是問題所在,現在就是形成政策正式通告地方,地方上接令的出物資,出徭役,由後勤司負責運輸工作。至於物資的錢,年底皇室再1並結付。

反正都是皇室出錢買的東西,隻要掏錢給地方,那與朝中百官沒多少幹係。物資在後勤司手裏,出了事情折損的是軍用物資,是皇室的錢,是皇室與將府的事情。

正因為這樣,擴編、建立新的軍團才成為1項大事。畢竟擴建的軍隊,壓力都建立在皇室財政的基礎上。

為了節省支出,朱弘昭也不得不放開勒在警役部隊脖子上的繩索,允許設立武警團。以減輕皇室養軍的壓力,反正真要開打,拉武警部隊到前線也是正常的。

當代人對現在的軍製也好理解,套用曆史各朝的例子也是很明白的。如漢朝為例,警役部隊就是地方郡國兵,武警部隊就是邊軍,現役野戰軍、衛戍軍就是禁軍;宋朝的例子也簡單,中央禁軍、地方廂軍體係中,又多了地方類似節度使的鎮軍罷了。

人人都知道節度使的鎮軍不是好東西,可此前朱弘昭給法司放兵權,愣是沒幾個出言反對的。

其後是法司方麵的提案,還是原來的那一套東西,在國子監將雜科分解,分出兵科給將府人情,以及農科、工科以及法科,為了培養純正的後繼者,法司願意擔當重開百家爭鳴盛事的先鋒官。

毫無疑問,不論那1科的學子,依舊是儒門學子。這1點不容更改,若這1點更改,法司也不願意做這件事情。

理論基礎也簡單,就是先秦百家為儒學所兼,儒學兼並百家之所長,如今再分出1堆兒子也是正常的。

都是很早9透出風來的東西,朝堂各處早有心理準備,也是自然而然的通過。

3司的提案就是這類補充性質的提案,不算熱鬧。其後殿中官員要提的預案,才是重中之重。

葉向高這1屆有5條核心大策,袁可立這1屆也有。

袁可立這1屆的根本核心大策是兵役策,這是袁可立的立身之本;其次是兼並濃縮葉向高這1屆的強鐵策,即繼續增強鋼鐵生產行業及鐵路鋪設,兼並增修、維護道路、河道等基建工作。

還缺3條大策,誰能搶到其中1個,哪怕今天是個3品官,也有可能成為年後的輔相之1!

人人的動力是極大的,不僅殿中中樞重臣在爭,地方上的督撫、省3司也在爭。

這是一種良性的競爭,讓朱弘昭非常滿意的一種競爭,也是殺出來的競爭方式。

好看精致的盆景,都是大剪刀下去裁出來的,不合心意的早挨了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