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縣,千燈鎮,顧炎武家中。
袁樞在正房用茶,等待隨行人員布置,也在等昆山各處人物趕過來,這還是本朝頭1回下旨為貞潔烈婦立牌坊,由不得不鄭重。
從內心感情來說,袁樞是反對過早下旨的。
原因很簡單,顧王氏現在才27歲,正是大好年紀。若朝廷早早給顧王氏建了牌坊,以後顧王氏鬧出什麼醜聞,損害的可是朝廷、皇帝的顏麵。
也因這個顧慮,往往曆朝曆代冊封貞潔烈婦,都是在對方78歲或死了後追封,免得自己被打臉。
這與後世授予‘英雄’名譽是一樣,吃過虧以後,基本上都是給烈士追授,而不是在對方活著的時候授予。否則,堂堂國家英雄犯了罪,與衙門唱反調,或活不下去,那國家的臉麵往哪擱?
所以後世,隻有死了的英雄。
偏房裏,顧炎武的生母何氏心裏發酸,為因感激而淌淚不止的王氏披戴鳳袍、霞冠。卻不得不露著笑容,拿著粉撲在王氏臉頰輕點著:“妹妹莫哭了,這是多少人3生都修不來的福分。”
王氏近十2年的委屈,現在1股腦爆發出來,哪能不感慨?
以當時的形勢,她完全可以改嫁,頂多名譽受損,無法嫁到顧家這類名門。嫁不到名門,想娶她當正室的富門子弟可是很多的。
不願意過不名譽的生活,王氏咬牙堅持嫁到顧家,什麼都沒有,連個兒子都沒有,怎麼能算顧家的媳婦兒?
於是,顧炎武的父親顧同應將長子過繼給了堂弟,才讓王氏有了1個留在顧家的底氣、依靠所在。
9這樣,1個十6歲的花季少女,名門之後,靠著紡織將顧炎武拉扯大,更言傳身教,使得顧炎武早早啟蒙,在族學裏展露頭角,讓錢謙益看中。
顧家門外路口,1隊隊軍士穿著帆布坎肩,搭好竹木高架,將南京製好的牌坊進行組裝。這種事情本該由禮部定製,工部作圖差人監工,戶部撥錢,地方上出力。
但朱弘昭真的很尊重顧王氏這樣的女性,若按他的意思來,建牌坊又不能吃,還要給與鄉君爵位,從根本上解決顧炎武1家的生活問題。讓顧炎武衣食無憂,才不會因為求學問題而欠太多人情。一句話,他想將顧炎武終身買斷。
並以此母子作為道德榜樣,以鼓勵人心,弘揚孝道。
爵位真不能給,侍從司內部堅決反對,因為顧王氏實在是太年輕,再有2年,賜予爵位還能說得過去。若賜了爵位,朝廷如此看重之下,顧王氏這裏出了醜聞,整個朝廷都無法做人,臉丟的太大了。
因為侍從司反對皇帝的厚賞,那就從別的方麵彌補皇帝的心思。9比如這牌坊,就是宮裏辦差的工匠所造,選材、用工自然是頂尖的,更難得是這份宮裏禦賜牌坊的榮耀。
牌坊沿河朝西,背對著顧炎武家門前小路。
整體高3丈6,寬兩丈,4根立柱,每根方立柱前各有1座與立柱等寬的石獅子。整體3層,頂層裝飾雲紋,石匾上豎刻著‘聖旨旌表’4字。
第2層正中是橫“貞節”兩個大字,兩側刻著“孟母3遷”、“嶽母刺字”和“湧泉躍鯉”、“何氏乳姑”等與貞節、孝道相關的圖案,兩邊的門楣上分別刻有“冰清、玉潔”和“竹香、蘭馨”等文字,以彰顯顧王氏高尚品德。
第3排正中,‘貞節’2字下麵,則是詳細文字記錄。
顧家1名族老拄著拐杖,仰頭念著:“顧王氏太倉邑人,父太倉舉人王逑,嫁於昆山顧同吉。年十6未婚而寡,恪守婦道行為忠貞,以同吉從子絳為嗣子。母慈子孝,日夜紡織以作生計,然家貧並不曾誌短,常以宋嶽鄂王、文信公事教子,育子成材甚艱。”
換口氣,這族老心中誹謗,難怪牌坊這麼大,牌坊小了恐怕寫不下這麼多字,心中鄙夷寫字的那人用字粗糙,過於繁複。這種類似刻碑、牌坊要留給後人的東西,1定要簡練。
抬起頭,這顧家族老眨眨眼睛要繼續念,拿到那個字傻眼了,急忙跪倒在地口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頓首,山呼3次,周圍做工的軍士瞥1眼繼續幹,其他顧家人來到施工之地,走近了才看到下麵的字,是皇帝手書,1個個麵色漲的通紅,來1個跪1個,後麵沒趕過來的都1層層跪伏在地,山呼萬歲,1個個熱血沸騰。
院中,擺好香案,袁樞昂首挺胸,外麵跪了1次的顧家人圍繞在院中陪著顧炎武母子跪著,袁樞緩緩卷開聖旨,嫋嫋青煙環繞,聲音朗朗:“帝詔,太倉人顧王氏,乃舉人王逑之女……育子成材甚艱。朕聞之,不勝感慨。國朝有此貞節烈婦,可見道德尚存,普世賢良。是故差遣侍從,以嘉顧王氏之行,以勵天下向賢往善之心。中正3年8月23夜,手書於武英殿。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