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失控(2 / 3)

後方,遼王啟程趕往重慶,安邦彥的屍首順江而上,他這個遼王千歲要代表巴蜀之地、西南文武軍政來迎接一番。

崎嶇山路上,他端著望遠鏡打量山路兩側的峭壁。

遠處的1座近乎是筆直的陡峭岩壁上,有著1條人鑿出的窄道,僅能落個腳。

山民背著背簍,緊貼著窄道移動,揮舞著小藥鋤采藥,也墊著腳尖搖搖晃晃采著燕窩。

燕窩不是采下來就能用,要熬煮將燕子的口水提取出來,這些重新膠結的提取物,才是下鍋做菜的名貴滋補藥品:燕窩。

簡直難以想象,古代的先人是怎麼發現的?要知道燕窩可都是燕子用草木枝葉、羽毛之類混合唾液壘砌而成的,賣相自然是很難看的。是誰想出熬煮燕窩,提取出賣相很好的燕窩的?

唔,或許老祖宗在吃的方麵,有足夠深的天賦。

看著山民冒著生命危險采集燕窩,朱弘林輕輕1歎,想起了賣碳翁的故事,大雪天1襲單衣哆哆嗦嗦拉著木炭入城,唯一的想法就是希望天再冷一些,這樣他就能賣掉木炭,才能活下去。至於買不起炭,沒有禦寒衣物的窮苦人,賣炭翁也顧不得那麼多。

調解、平衡各行業、各處的資源是朝廷存在的意義。可朝廷內部的矛盾,該怎麼搞?

他這回去重慶,帶了近兩萬人,隻要南京方麵消息傳來,他9坐鎮重慶,動員西南將汪文言1夥人殺幹淨。大不了,這個惡名他來背。

貴州龍場驛,陽明聖人曾經流放地。

汪文言來到了這裏,參觀新修的陽明書院。

拄著拐杖,站在山坡上,他1個人孤零零吹著風,望著東北方向,愣神、沉思,緬懷過去。

已經徹底完了,他已經控製不住西南的東林子弟,這些人心太急了。以前來西南是為了鍍金,後麵來的是避禍,現在西南貧瘠的生活、言語、文化交流上的障礙、未來前途的破滅,讓東林三代弟子陷入了絕望,進而瘋狂。

對他們來說,做官就是一切,失去做官、風光的機會,那將是生不如死。更別說還是生活在西南這種傳統的流放之地,真的比坐牢還要難受。

十6歲的黃宗羲作為正統的東林三代子弟,隨侍汪文言左右,他家兄弟5個,避禍來西南的路上歿了1個,生活苦頓跳崖1個,還有1個瘋了,現在9他和老3,十歲的黃宗炎。

他們父親黃尊素,紹興餘姚人。萬曆44年進士,此前子承父業靠在家鄉辦私塾過日子,進而與東林攪到了一起。黃尊素幹的事情,十分過火。

東林中有的人鼓動孫承宗帶遼軍清君側,有的人則相對愛好和平1點,黃尊素就是這類人。在天啟3年,諸黨聯盟工作展開要一起對抗東林時,禦史黃尊素9彈劾魏忠賢。給天啟的折子裏做威脅:‘禁旅近於唐末,蕭牆之憂慘於敵國’。

意思很簡單,遼東之患打下去,也無關社稷根本,是小創傷,國朝可以扛得住;但現在最大的問題還在內部,宦官掌握兵權猶如唐末,內部起了矛盾兄弟蕭牆幹起仗來,絕對比打外戰還要慘!

這是不滿意天啟借魏忠賢之手掌握禁軍京營兵權,而且之前孫承宗被保定鹿門1夥人說動,要進宮借給天啟過生日的機會進行勸諫。天啟不願意麵對這個曾經的老師,9讓孫承宗在通州待了1晚,然後打發回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