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整頓軍製計劃(1 / 2)

溫室內,朱弘昭沉思,將餘煌的折子傳下去,讓眾人看看。

這隻是根據時弊,提出的1個提議,並不是一套方案,眾人掃幾眼9弄明白了。

但這不是簡單的更改各軍番號,而是1個係列的軍製改革。

現在的大明由募兵製壓倒衛所世兵製改成了衛所世兵製重振,畢竟這是先王與當今的起家本錢,也是最為節省軍費的一種。

而且,衛所軍戶之前的日子太苦,現在隻要給1口吃的,能娶得起媳婦,他們願意吃當兵的苦,相對於為財和出人頭地的募兵而言,軍更為可靠,更擁護當今。

餘煌的意思很簡單,將各軍番號改為數字化,脫離地域命名免受曆史人文影響。如天幹地支或飛禽猛獸為軍號,純數字更好,這樣意味著軍製數字化,如算賬一樣可以精確到每1個人,從根源上杜絕吃空餉。

現在因為番號雜亂,導致各地區1個營的兵力很難統1,這就有了吃空餉的餘地。因為外人突然過去,除非按著人頭來數,否則搞不明白對方營內編製。

例如京畿周邊是1營6部,5人1部作為最基礎的戰鬥投放組織。其他各處有的1營3部、4部或5部,過於雜亂。

作為帶過兵的人,袁樞開口:“狀元公立意頗有見地,但軍中士卒以番號為榮。貿然更改,1來有損士氣,2來會造成調度混亂。”

都習慣了現在的稱呼,貿然改成其他番號,如數字化番號,出現混亂是1定的。就像後世人看數字化番號,不關心這些的人根本不知道這些番號背後意味著什麼,有過什麼樣的曆史戰績或名號。

他繼續說:“衛所軍跟著改,5軍都督府也是1個問題。”

現在的5軍都督府恢複一些職能,管的是所轄範圍內衛所建設工作,更偏向於民政部門。而且衛所軍若改,工程量很大。

思索再3,朱弘昭開口:“1衛出1營兵力,對於衛所發展影響過大。1衛出1部,9可免去番號問題。將府也與朕反映過高層指揮結構,正軍將與正營將之間存在空檔。日本戰事時,35個營之間連攜作戰,缺乏足夠的正軍將,往往臨時委任,多有不便不說,也有指揮能力缺陷及威望問題。”

現在的軍製,升到正軍將才相當於過去的參將,屬於真正的將軍。正營將相當於守備,缺中間的遊擊這1級別。

大將軍正1品,總兵正2品,正軍將3品,正營將5品,明顯缺乏中間的4品武職,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宣大係填不過來這麼多的位置,他又不喜歡濫竽充數。9空著中間這1個階梯,去日本打1仗9顯出了隱患。

而且將軍號過於泛濫,武散階相當於軍階、軍銜,每1個品級又有初授、升授、特授之分,不複雜就是過於散亂,無法呈現嚴密的階梯性。

至於武勳這麼高檔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升到高層才會計算授勳。文勳、武勳的最終都是一樣的,是柱國,國之柱石。

武勳與武散階一樣,是從從6品往上算的,可軍中正營將就是正5品,計算武散階已經很麻煩了,再加上要不斷考功計算的武勳,而且中低層又不需要武勳做什麼,準確來說武勳沒用,下麵沒追求,上麵懶得浪費時間9這樣糊弄過去了。

這次南巡,宮裏鑄造了將近1百3萬枚勳章,就是給中低層軍官、底層軍士授勳的。授勳,是一種精神鼓勵,也是銘記軍士功勳的鐵證所在,也是他這個皇帝的態度。

基本上,武散階沒有1點作用,隻有同軍職將領發生指揮衝突後,才會比較武散階來決定高下。武勳也廢了,無法像國初那樣,成為中低層軍官的榮耀及資曆。

餘煌提議的是改革番號軍製,恰恰番號就是名義所在,改番號不僅僅是1個名字,而是觸及到根本的事情。

擅改軍製者,以謀逆論處。

這是祖訓,除了朱弘昭小範圍改了1下軍製外,從國初到現在,再沒動靜。

既然要全麵性整改,那南巡時正好1路改過去。軍隊輪番去日本,頂著舊番號進去,回來時重新整編。

毫無疑問,現在日本被成功分割成東西兩瀛省,高層都知道,戰爭才剛開始。滅的是日本的國,可還沒滅日本的天下。

朱秀賴與日本公卿們渡海回大明時,就是日本遺民全麵暴動的時候。

而且,文人心狠,朝中文官願意挑頭做黑事,那將日本虛假的人口數據‘擰幹水份’,絕對會將反抗的火焰燒的熾烈。

史繼偕真的是自己為國朝未來考慮?有這個成份,更大的原因是代表相府表達忠心,是一種投名狀,表示他們與士林中那些人,不是1條船,他們是為皇帝,為皇帝的天下安穩而考慮的。如此而已。

軍製是國朝大事,朱弘昭也說的緩慢,細細斟酌。

新來的顧夢麟頭1回參與到這種大改革上麵,更是連大氣都不敢喘,腦海中想要思索這個問題,就是思維僵化,不知道如何切入。因為,他根本不懂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