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有恃無恐(2 / 2)

現在日本那邊駐軍的繳獲,自然也沒有隨軍銷贓的商隊,南方人插不上手,北方的又控製在皇室手裏。所以,這是一場賺錢的買賣,戰爭紅利控製在皇室、朝廷手裏,沒有被上下聯手給吞掉。

而其中禦史台由原來士林控製,改由皇室控製,派出1波波禦史、監軍又監督著繳獲。否則天高皇帝遠,隔著汪洋大海,前線將領絕不會這麼順服。

以前的禦史講究清流,講究名望,幹的就要咬人的差事,自然要把自己弄得無懈可擊。可禦史是幹什麼的?就是咬人的,鍾羽正這個齊黨元老改造的禦史台,可不管你名望如何,隻要你敢咬人,會咬人,9敢把你弄到禦史台去咬人。

禦史台咬人,廠衛動手,禦史台與大理寺、刑部組成的3法司又是穿1條褲子,1咬1個準,1條龍服務。說弄死你9弄死你,誰不怕?

監察隻要上麵支持,注重刑法典紀,朱弘昭不去主動增強,隻要放手不去阻撓,這幫人抱著1本《大明律》,就能把1個個人放倒。

這是一場成功的軍事行動,隻要戰爭紅利源源不斷刺激,朝廷就能不斷的打下去。不像以前,朝廷花錢,軍隊丟命,戰爭紅利全落到士紳商團、官員手裏。結果就像萬曆時期那樣,3大征全部打贏,可朝廷卻越來越窮,不得不休養生息,乃至是害怕打仗,坐看李家扶持的建奴越發的做大,到了1方不得不反,一方不得不打的地步。

現在的朝廷也是一個強權朝廷,軍隊強勢做支柱,皇帝強勢不怕事,1次次清洗將士紳、地方對中樞,民間輿論對中樞的影響力降低到最低。

還有1係列拋出去的爵位和中興大勢帶來的名望資產,為了自己在曆史上的名聲,為了給子孫贏得富貴,皇帝又將治統正式轉移相府,他們已經不需要退路了。

中樞圍繞著1個核心,鎮壓地方自然是本能。誰管你怎麼評價,幹掉你們這些不聽話的,死人、罪人的評價是沒意義的!

萬曆皇帝多喝1點酒,就有禦史指著鼻子罵昏君。正德皇帝爭奪軍權設立的另類軍機處豹房,被民間形容為藏汙納垢之地。

現在,朱弘昭在西苑搞角鬥,誰敢嘰歪?

各處搞大工程危險的活兒可不少,缺的人海了去,誰想試試自己命硬不硬,盡管鬧騰。

承光殿,最後還有3名武士,一通廝殺後活著的1個,被拖到大理寺天牢養著,這次角鬥也9散了。

下午,瓊華宮。

朱弘昭手握朱弓,1杆杆金箭射出,與袁樞比試弓術。

鄭崇儉懂兵事,可不擅長武技,丟了丟人就在一旁做會談報告,血腥的角鬥已將近衛信尋這個日本天皇的胞弟嚇住,很多條件自然而然的就通過了。他覺得,自己這次任務做的非常的好。

抵達瓊華宮的李家姐妹為朱弘昭擦汗,飲著果酒,朱弘昭衡量著近衛信尋的3個底線:“可以賜其兄為世襲男爵,封地十裏。京畿地方不可能,就在中都鳳陽府選1處。詔免朝廷各項雜稅,其稅收3成用於孝陵。每代抽兩丁編入孝陵衛,為太祖效力盡忠。”

這是第1條,第2條是關於日本公卿階層的安置,這1條更簡單,也麻煩。日本公卿階層希望能改籍並入大明,擁有正常民籍,可以參與科考。看著簡單,潛在意思是希望下1科時,能參考西南、蒙古、朝鮮舊例,恩賞最少2名進士名額。

之所以麻煩,就在於這裏。去年的科考,蒙古、朝鮮、西南這邊多出1百1十名額,導致每科3進士數量膨脹為4出頭,已引發士子不滿。

增加名額是好事,可不能指定地方。

結果就是,去年科考後,向這3個地方改籍的士人數量大增,想要爭取這項福利。朱弘昭正準備在下1科時壓縮名額到35,再說讓瀛洲進士與各處不一樣。

蒙古、朝鮮、西南擠出來的進士,所學所想,與大明主流是對接的,相當於與國際接軌。而瀛洲漢化程度落後,又會因種種原因而抱團,大開方便之門,隻會形成頑疾。

以後可以給他們同等的待遇,因為那時候他們已經漢化完成。現在給,考中進士的這些人省去基層的打磨,心態會不正。

更關鍵的是,日本人的戰績太差,給2個進士名額,各處不信服。你若打得好,談判時給你1批名額,那還算合理。分明是離死不遠了,還獅子大張口想要啃1口好肉?

接住李秀娘的手帕,朱弘昭拋出落在鄭崇儉烏紗左翅:“去,再談。我大明不著急,前線將士不著急。朕也不著急,你急什麼?”

這也叫大讓步?朱弘昭想不明白,連第3條也沒聽,直接打發哆哆嗦嗦,頂上烏紗冠披著白色手帕的鄭崇儉出宮去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