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中正2年,大旱(1 / 2)

皇城北安門外鍾鼓樓大街,天色啟明,5更時分。

鍾聲、鼓聲一起響徹,入宮輪番當值的千餘飛熊軍將士站在鍾樓、鼓樓之間,齊聲高唱太祖高皇帝所立的規矩,他們日日不歇,已唱了1年零8個月。

“為君難,為臣又難,難也難;創業難,守成更難,難也難;保家難,保身又難,難也難!”

這是大明立國後,朱元璋見功勳舊臣生活墮落,想出的主意,為勉勵自己,也為提醒文武重臣。

飛熊衛列將軍馬祥麟戴著眼罩,1身山文對襟連身甲,外罩大紅披風,頭戴高尖圓簷6瓣3山插旗立頂戰盔,與所部軍士齊聲合唱3遍。

隨後從北安門而入,在北安門東邊的司禮監經過趙儀點卯後,正式入宮拱衛天子。

忙完點卯的事情,趙儀又帶著夜裏積攢下的公文,早早去瓊華宮請示。

如今是大明中正2年5月初7,整個大明如旭日東升。

京師周邊的工地上,1座座6角4層筒子樓還在施工中,這是以後房屋的標準建築。

今年最賺錢的是遼王千歲,遼王的封地是沈陽,是大明此時第1個內藩,遼相孟弘略沒有和其他各內藩的國相那樣在封地裏掙錢搞經濟建設,而是來到了京師。

在京師建造磚窯,燒製青磚提供給太仆寺用來建造樓房,掙的錢海了去。

推行內藩製度,引發的衝突不小,中央集權製與割土分封製,是1對死對頭。

先秦時,我國是典型的封建國家。秦王掃6合,建立的不是封建國家,是中央集權國家!

所以這個大秦滅了,隨後劉邦繼承秦製,與堅持分封製的項羽對陣,勉強靠諸侯之手打贏了項羽,漢初便是中央集權製與分封製共存。到了後來,經過呂後亂政、7王之亂,才將外姓藩王、劉姓藩王給掃平了,豎立起中央政權的威嚴。

東漢的藩王,實際上也都成了空架子,就是這個空架子,也在漢末時湧出1批諸侯來保證國祚。可惜漢室的安排下去的種子都敗了,反倒是劉備1個草根崛起了。

同時期,你可以說日本、朝鮮是封建主義國家,可以說大明初期是封建國家。

可建文削藩,成祖靖難後,大明的藩王、宗室成了牢囚,這9不是地方割據的封建國家,而是中央集權國家。

甚至,你可以把大明理解為君主立憲,這個憲不是朝野討論確立的憲,而是祖宗規矩。都是一樣的東西,將大明的皇帝困住手腳,不能恣意妄為,也不能獨斷專行做一些事情。

地方割據最大的好處就是地方上對資源的利用,因為與周邊的競爭原因,可以說是什麼思想能高效,什麼實用9來什麼。所以漢末割據遼東的公孫瓚憑著地貧人寡的幽州,可以吊打鮮卑。後來的公孫度,更是懾服3韓,成了實質上的遼東王。

同時,地方割據有1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思想發展受到的鉗製最小。是思想碰撞、高速發展的黃金形勢,什麼思想能強國,什麼思想9大行其道!

這也是歐洲為什麼後來居上的原因,他們的中世紀還停留在我國春秋時期階段。因為一直沒有1個中央政權鉗製思想發展,在教會力量因為黑死病而大幅度衰減後,爆發了文藝複興,產生了1波波的思想革新。

與歐洲對應的還有奧斯曼帝國,論文化底蘊不差,可就是因為中央集權製度、政教合1,限製了思想、技術的發展,隨後被人打成了狗。

為了讓內藩建立,相府內畢懋良、畢懋康兄弟接連辭職,他們無法接受這樣的事情發生。這和他們的理念大相違背,士林大儒也先後趕赴京師,通過京聞日報進行戰鬥,隨後覺得不過癮,開始當麵動口、動手。

以北方心學傳播者、掌舵者自居的保定鹿門的鹿正、鹿繼善父子、保定府蓉城人,大儒孫奇逢、江南大儒,山陰人,蕺山先生劉宗周先後入京,與方從哲、劉一燝擺開架勢辯論。

先秦魯國用儒學,魯國被管子治理的齊國所滅……

周王室剛接觸禮教儒學,被秦所滅……

方從哲還算克製,劉一燝揭出1個又1個儒學黑曆史,積極而張揚的為宗室內藩化而鼓吹。

他崇拜朱元璋,哪怕明初藩王製度,在劉一燝看來也是有好處的。起碼,大明在當時,沒有打過那麼多的窩囊仗!

劉一燝看來,恢複宗室的力量,就是真正恢複太祖高皇帝的高瞻遠矚布局。更關鍵的是,這個6多歲的老頭子也覺得自己還能再幹十年。現在好好表現,葉向高之後,他也是有資曆當首相,組建相府的。

去年十月、十一月、冬月、臘月,整整4個月,雙方以宣武門外的首善書院、國子監為戰場,進行一場場的辯論。

對了,去年是閏年,有個潤臘月,俗稱冬月。

唔,以大明此時文人推崇的剛烈脾氣來說,沒有君子動口不動手的說法,說不過你9揍你!

沒有官員涉及其中,都是退休官員和士林大儒在辯論。

孔府至今沒有1點消息,他們保持沉默。若按照孔府所謂的君辱臣死等等忠君思想,他孔家作為文人士林之表率,早該隨著曆代灰飛煙滅的朝代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