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綱鹽法,清剿各地私鹽、鹽梟,鹽運施行國營,增加國朝財政收入是葉向高這屆的首要大政。有錢,才能辦事情。
鹽運施行國營後,附帶影響就是清查全國人口。大明不收人頭稅,起碼國法稅製裏改成1條鞭法後,9沒了人頭稅。
國家統計人口,是根據各地區官鹽銷售情況進行大致的估測。要知道,這是很不準確的,官鹽裏麵參雜私鹽、還有私鹽,將使得人口數據縮水。
人口消耗的鹽是固定的,可這個官方統計的鹽都是大範圍縮水的,自然人口數據也是大麵積縮水。現在國朝官方的人口數據是6千萬過1點,2百5多年下來,人口隻比國初多了1兩千萬,誰能相信這數據?
就連統計在冊的耕地麵積都增了兩3倍,可依舊有糧食短缺的情況,說明人口已經達到、超出了土地供養上限。
例如山東,官方在天啟3年的統計是8百4萬人口。朱弘昭控製山東後進行清查,還沒計算大戶隱戶、山野偏僻處的黑戶,已經有1千4多萬。
僅次其後的是關於軍方的,在山東、山西、河南、湖北建設官營鋼鐵廠,增加鋼鐵產量。同時通州張家灣設立冶煉鋼鐵技術學院,召集天下雜學士子入內進行總結、研發。
其中,山東、山西兩處歸內廷,也由內廷出資、出人負責建設。這兩處的1係列工廠,今後就是皇室的財產。將皇室與朝廷的分開,增加競爭力。
人可以作假,成績無法作假,內廷與朝廷一起搞,有相互拿成績攀比的意思。
鋼鐵產量關乎第3條大策,那就是道路維護、增修鐵軌。
國朝之初,每1段的官道都由當地州縣負責維修、保養,與河道一樣,有專門的財政撥款。因為物資轉運艱難,這部分消耗由地方截流。
例如河南負責治理黃河、運河,河南是人口、產糧、經濟大省,可給朝廷的稅收卻是倒數第3。就是因為大量的錢糧截流,用作河道保養。
黨爭以來,誰還管地方交通?主要主幹道沒問題,能看得過去,都是睜隻眼閉隻眼。
黃河決口數次,地方水患連連,可見地方上截流的稅收去了什麼地方。
為了治水,萬曆下了死命令,派河道監察宦官1人負責1段,下雨了你9去堤岸上睡覺。不用心治水,我不殺你,你跟著河道堤岸一起去死。
光宗泰昌登基,東林有從龍擁護之功,給光宗說,我們都是正人君子,皇上派宦官監察地方,這擺明了是懷疑我們人品……
於是河道監察宦官、各地礦監、稅使全被召回,結果很明顯擺在麵前。
所以第3道大策是維修現有官道,同時建設鐵路,初期分東西,南北兩道主幹線,東西京長幹線,以京師、和改名為長安的西安為連接點;南北線路自然是南北兩京。
若5年內能建好,後續則會以北京、長安、南京為核心,向外擴增。若工期進展喜人、鋼鐵冶煉有技術突破,則提前增加北京、沈陽線路。
對於鐵路建設,丞相府也是咬牙接受的。因為鋼鐵冶煉成本太高了,全部鋪到地上,真怕地方上的流民給扒了換糧食吃……
誰都不清楚這鐵路建好後,到底能不能起到預期的作用。
而皇帝的意思很強勢,必須要建。以強大的鋼鐵需求,刺激鋼鐵冶煉技術的發展。
至於鐵路建設的可行性,這個在博覽史書的學者看來,這不是創新,隻是效仿先秦諸國而已。當時各國軍隊動員能力可以達到傾國而出的地步,後勤依靠水運有極大的限製,車馬運輸所需的人力、虛耗又十分的高,所以那時候就有木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