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從小吃苦長到大的兄弟,他相信朱弘林對昏官惡吏的恨,不會比自己低多少。
地方上的事情交給地方就好了,有巡撫、巡按監督著。再不濟,還有各方麵退下來的大軍,再次經過整飭的廠衛預防著萬一。
自遼東班師以來,朱弘昭9沒有給軍隊換過裝,同時京師各匠作坊減產,以生產高質量、高標準的火器為核心任務。保證前後生產的標準統1,方便以後大規模的列裝。
此時他可以胡作非為,因為有大軍鎮著。為了預防軍隊叛亂引發亂局,他9暫停了換裝,同時精簡兵員,裁汰老弱,以宿衛出身的軍官下放各軍,借此達到滲透和掌握基層。
而朝廷中開始為丞相府的設立而忙碌,每天都在討論著各方麵的職權限製,本來這是君臣之間的默契,朱弘昭執意要將權限、責任以明文律法的形式公布,這讓才能少模糊,讓以後的人少鑽漏洞。
他崇尚的是相互監督,負責全麵治政的丞相府,每任丞相5年1屆,任何人隻能在首相的位置待兩屆,其他的佐相、副相,不論什麼原因,隻能待3屆,最多十5年,多1天也不成。
丞相府首相由皇帝任命,由大將軍府推薦左相兼兵部尚書,由都察院推薦右相兼戶部尚書,其他4部尚書由首相任命。
6部尚書除去左右相,其他4人是佐相,5寺長官入丞相府為副相,再加上司禮監掌印太監充任的內相,負責太子東宮事務的詹事府詹事為少相,總共會有十4名相,首相為兩票,總共十5票,集議的擬票解決。
丞相府的設立,是士林最為關心的問題。他們一直以限製皇權為奮鬥目標,為的就是將治政的權力奪回去。這是皇室與士林的矛盾,進而成了朝野之間的矛盾。
朱弘昭主動歸政於丞相府,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事情,除了一些極端崇拜朱元璋的人,比如劉一燝這個老頭。
2月十5的京聞報刊上,這個老頭兒領著一幫差不多相同立場的朝野重臣、清流與眼巴巴等著當首相的葉向高等東林人爆發辯論戰,認為皇帝歸政於丞相府,會造成皇權旁落,進而導致王莽之輩層出,乃至會為禍波及天下萬民。
民間對朱元璋的崇拜,或者每1個深刻研究了那段曆史的人,都會崇拜朱元璋。以前可以跟著喊皇室歸政,現在仔細1想,立馬反戈與本身階級對立起來。
葉向高不得不做出承諾,許諾丞相府諸相在職,子侄不得為官,若有萌官,則不做事。
其實這1點就是大明朝的默契,違反這1點的人並不多。好的方麵有王陽明,他中進士時其父就是6部重臣,因為當時剛爆發了科場舞弊案,探花唐寅被牽連其中,王陽明為唐寅說話,於是挨板子流放貴州龍場驛。
就是當時的內閣顧忌王家父子,1個重臣,1個潛力無窮,擔心出現權力承襲,門生黨羽遍天下的事情發生。
內閣、6部、5寺重臣的子侄,一般都會在父輩致仕後才會出山,往往都是在基層做起。
隻有蒲州的張4維做的很差勁,兄弟兩個1個當官1個當鹽商,真心賺錢。然後繼張居正後當首輔,名義上蕭規曹隨,實際上將張居正的1條鞭法改的不成樣子。而他還在內閣,兩個兒子和妻族王氏子侄,就在官場嶄露頭角,真的是百無禁忌,做的很出格。
丞相府隻管治政,但官員官印、官身、誥命的製造權力會被皇室握在手裏。名不正則言不順,皇室若不給官印,丞相府任命官員也沒有法律效應。給葉向高十個膽子,他也不敢和朱弘昭討要這個權力,哪怕他麵對的是和善的萬曆皇帝,他也不敢張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