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中宗恭皇帝(2 / 3)

“臣弟洗耳恭聽。”

“武祖皇帝壯年而崩,世係轉至興王1係,也因一些動亂兵戈,使得一些傳承斷了脈絡。等遼東戰事平息,你去代州故宅搜尋一番,說不得能得到了那些失傳的機密。另世祖時,世祖皇帝通讀《永樂大典》,以宮女2百餘人謄抄1部代替原版,原版現保存於永陵。”

朱弘昭入宮後幾次請求天啟要看看《永樂大典》的隱藏幾部,被天啟很果斷的拒絕,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似乎這部《永樂大典》後幾部隻能由皇帝觀研閱讀。

《永樂大典》可以算是1部明國的百科全書,朱弘昭至今連供翰林借閱的公眾版十分之1都沒看完。

“世祖曾言,說是天下沒有萬世1係,千古永存之江山,而我大明隻有兩樣能冠絕曆朝曆代。其1是太祖高皇帝北驅蒙元,複我華夏衣冠禮儀;其2則是這部《永樂大典》。前者不容質疑,而後者卻會隨朝代興替而毀滅,甚至代我大明者會大肆搜刮《大典》,以期毀滅這部成祖時期朝野大儒彙聚嘔心瀝血編纂的曠世奇書。”

“是故,才有所謂的壬寅宮變,宮變之女子皆是參與謄抄之人,為保住《大典》機密,書成後這些宮變女子都遭到滅口,並陪葬永陵。若日後宮中失火,兩部謄抄《大典》燒毀,世祖許後人啟陵取書,但有兩個要求,厚葬當年的宮女並立碑;其2,取書之人要謄抄兩部預防萬一。”

現在北京城中的《永樂大典》有兩部,1部是嘉靖皇帝光明正大讓人謄抄的,放在文淵閣由翰林們閱讀學習。另1部是秘密謄抄的,存在宮中作為前1部的補充。

至於原版《永樂大典》,已經在宮裏失蹤了,說是被大火燒了,卻在嘉靖皇帝的永陵之中。嘉靖皇帝非常喜歡《永樂大典》,可以說是手不釋卷,甚至將朱棣由太宗文皇帝追諡改為成祖文皇帝,這也和‘大禮議’有一些關係。

萬曆皇帝是神宗,此時卻被稱呼為神祖,世宗嘉靖與武宗正德皇帝也被稱作祖,是因為他們跟隨朱元璋的靈位一起立在太廟。

隻要靈位還擺在太廟正殿,那就是祖。

曆代王朝,在宗法製度上皆依據周禮,《禮記-王製》:“天子7廟,3昭3穆,與大祖之廟而7。”

《禮器》:“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7廟。”

這個意思是說,太廟正殿中隻能供奉7個皇帝,除了開國之君(一般是太祖)外,其他皇帝的牌位都是“親盡則祧”。

“親盡”就是說,超出了與現任皇帝的親緣關係。“父為昭,子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這3昭3穆的關係了,就要被“祧”。

所謂的“祧”就是把牌位從正殿中挪出來,放到太廟後麵的偏殿“祧廟”中單獨供奉。而開國太祖則“萬世不祧”,不管關係多遠,都穩居太廟正中。

明朝的製度稍微有些變化,一般是供奉9位皇帝,除了朱元璋,多出來的就要去祧廟。

嘉靖是正德朱厚照的堂弟,因為朱厚照沒有兒子才繼承皇位,他的爹興獻王並沒有當過皇帝,因此也不可能入太廟。為了認爹,嘉靖還和大臣們結結實實的鬧過一場,死了不少人,楊慎這些人都是因為這個倒黴了,史稱“大議禮之爭”,不詳細說了。

9說嘉靖封自己的爹成了皇帝還不夠,還想把他也弄進太廟去。但是那時候,太廟中的9個名額已經滿了,要是再塞進去他爹,9得祧1個出來。論親緣關係,朱元璋之下當然是朱棣和嘉靖最遠,所以如果要祧的話,無疑該把朱棣祧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