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齊黨(2 / 3)

徐卿伯2歲中舉人,21歲中進士,算是科舉時代十分成功的1個人。他的高瞻遠矚和戰略目光,已經在西南戰事中展現出來。

他就像1個預言家一樣判斷著西南戰事,甚至預料到了王三善所部輕敵驕兵會大敗。當時形勢一片大好,他的話被朝臣認為是杞人憂天,覺得他是擔心自己老家安危,隻當是1個笑話。

隨後兩河戰敗的消息傳來,如徐卿伯預料的那樣,滿朝文武臉上無光,於是徐卿伯被下放了,由7品禦史按慣例下放為四川從3品參政,將他從朝堂趕了出去。

就連天啟皇帝,也被徐卿伯打臉。朱弘昭根本不管朝堂官員升調,隻要不動他的那點小家底,朝臣怎麼鬥他都懶得管。

朱弘昭與信王前腳率兵南下平叛,後腳徐卿伯就被下派,這位也很幹脆的辭職不幹了。

對有些官員真的不能用官職品級去衡量,徐卿伯誌在中樞,受不了朝廷如此的狹隘胸襟。與王家屏一樣,心裏反感幹脆回家過日子,還想著朝廷政治清明後,會將他們召回去。

王家屏因為朝廷清算張居正而憤然離職,連內閣的位置都不要了。結果他真的賦閑1輩子,苦悶中寫下了《金瓶梅》嘲諷世事。

而曆史上徐卿伯也是鬱鬱而終,不到5歲,看著日漸衰落的帝國,在絕望與忿恨中死亡。

31歲的徐卿伯,正是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的年紀,在軍機處接替盧象升,幹著從7品的行人丞,做的比盧象升還要認真。

也因為朱弘昭對貴陽軍民氣節的肯定,和1舉招降西南平靖戰事的功績,故而徐卿伯半月前抵達京師任職,因為親善齊王的態度,沒幾天9成功掛上了齊黨的帽子。

別看朱弘昭掌握軍機處,就連最會鑽營,由令吏升上來的軍機處行人,他們受齊王大恩由吏變成官,可真沒幾人敢和齊王走的太近。

所謂的齊黨,是1群很尷尬的人。隻是和齊王關係好一些,有共同的強國夢想,可能因為走在路上遇到了相互聊幾句,隻要你是無黨派人士,那你鐵定戴上齊黨的帽子。

黨派身份,不是你怎麼認定,而是看其他人怎麼認定。

各黨相爭,忌憚的是對手,害怕的卻是這些頂著壓力嚴守中立的朝臣。能拉黑1個中立朝臣,那他們共同的危險9少1分。畢竟皇帝若要清洗各黨,隻要沒有足夠的份量的中立大臣,那朝廷也動不了手。因為朝臣都結黨,不管把誰洗掉,上來的都是各黨成員……

不少人莫名其妙的9成了齊黨,所以齊黨是1個笑話,也是1群‘烏合之眾’。有些人,甚至是從別人口中得知,自己竟然成了齊黨……

齊黨的骨幹力量,唯一和朱弘昭同進退的隻有孫傳庭。

其他的齊黨成員,可以分成兩派,1派就是原齊黨成員為主,混合新加入的山東、河南東部、徐淮1帶出身的非東林的黨爭官員。他們掛著齊黨的帽子昂首挺胸,為的就是借齊王的影響力,從這次京察大計中保住官帽子。

另外1派則是朝中與朱弘昭有接觸或間接接觸的中立朝臣,李長庚這個老頭兒9不說了,就連再次要回京的史繼偕也戴上了齊黨大帽子,齊州知州玄默,甚至連山東布政使徐從治,也成了齊黨成員。

與朱弘昭合作密切的貴州巡撫王三善,乃至是史繼偕推薦給朱弘昭,由朱弘昭提議新任的山西巡撫蔡複1,人和朱弘昭見都沒見過,毫無聯係的1個中立地方大員,也莫名其妙的戴上了齊黨的帽子。

軍機處裏,崔景榮3番兩次拒絕魏忠賢拉攏,徐光啟也拒絕了東林的幾次示好。於是這兩位,也非常詭異的戴上了齊黨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