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軍機大臣(1 / 2)

閻應元在寢宮旁聽,有些話題他必須選擇過耳即忘,比如皇後張嫣那番話。

他在思考齊王的方略,感覺能行。

天啟也在思考,他受朝臣影響,也不想和建奴死磕,他對遼軍的狀態沒有信心。

朱弘昭小抿1口茅台酒,最後補充道:“此時我軍有山東血戰後的銳卒,也有西南鏖戰1年的老卒,這些都是難得精兵,血氣尚壯殺氣未消。故而1味防守,隻會徒耗糧秣,令士氣軍心萎靡難振。所以必須出去打1仗,相對於蒙古,建奴才是心腹大患。”

天啟幹咳兩聲,見皇後沒反應,也飲了1口茅台酒,眼睛1亮,握杯斟酌說道:“建奴人口不過4萬,而蒙古諸部3餘萬。兵部尚書崔景榮認為建奴後勁不足,而蒙古諸部才是心腹大患。1旦與插兵大戰,北疆將永無寧日。”

搖搖頭,朱弘昭不屑道:“崔景榮徒有正直之名,卻不知兵事。在宣大數載,對蒙古諸部所知不多,臣弟在大同好慕蒙古馬匹,常遣人尋良馬,這才知道蒙古內部之變。而林丹汗無子,諸部不服已久。因密宗與薩滿對立,各部也隨之對立。若無林丹汗居中調解,蒙古早9亂了。”

崔景榮的資曆非常的老,他字自強,河南長垣人,萬曆十1年進士。資曆老,卻因為是無黨派人士,傾向東林黨又沒有全完倒向,所以被擠出中樞,以兵部侍郎歸家,又起用為宣大總督。

播州土司楊氏做亂,崔景榮監軍,猛將劉綎領客軍歸他督管。劉綎派人馳送金帛至崔景榮家,為其父賀壽,崔景榮卻上疏彈劾劉綎。讓劉綎很沒麵子,卻更加敬重崔景榮。

播州平定,有人請求崔景榮將播州北部割給出力甚大的水西安氏,崔景榮拒絕。

“老奴以劫掠起家,所部東拚西湊因劫掠頗豐故而聚合如1。聞戰起,家家披甲慶賀,與贏秦一般。實乃虎狼也。而蒙古,戾氣漸消,多有歸化仰慕華夏者。又有密宗傳教,人皆厭戰,不複當年之勇。是狼,也是狗,打疼他們,再下旨訓斥,許其戴罪立功,可為右翼鋒牙。”

朱弘昭又在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畫1個圈說:“待遼陽收複,若順利拿下沈陽,廣寧。3城互為犄角,並和朝鮮、蓋州、遼鎮3路兵馬為左翼,足以將建奴餘部封鎖在深山老林中。從此,建奴不足為慮!”

天啟複問一句:“蒙古當真不足為慮?”

“不足為慮,北線戰場無虞。臣弟的目標是建奴,因不能親赴戰場,故而想和皇兄要1批官帽子方便遙控指揮東線戰場。”

朱弘昭將竹棍放下,坐回椅子上抄起酒壺,吸了起來,等皇帝的答複。

天啟站在地圖前,手摸著地圖,感受著隨墨痕起伏的江山輪廓,這是他朱家的天下,這1戰將會決定未來幾年的安定,十分的重要。

皇後有些乏了,瞪1眼朱弘昭,柔聲問:“齊王想要什麼?”

“臨時的欽差,打算叫做軍機大臣,以朝中知兵事的老臣擔任,人數與內閣相仿。戰時專督軍兵事,兵部崔尚書,遼鎮孫督撫,禮部右侍郎徐光啟,登萊巡撫袁可立再從5軍都督府選拔3人充任,補足7人,輔助皇兄決斷軍兵事。”

這是軍委,朱弘昭猶豫好久才拿出來的大殺器,類似與漢朝的太尉大司馬大將軍,唐朝的十2衛大將軍,宋朝的樞密院。實際上,與已經廢了的5軍都督府職責一樣,作用就是軍政分離,剝奪部分文臣的統兵權。

天啟扭頭回望朱弘昭,朱弘昭對他挑挑眉頭道:“文官沒幾個知兵的,或多有偏頗。臣弟的意思就是將懂兵事的文官大臣聚合起來,使他們相互補充。7名軍機大臣,4文3武,應該能從朝議通過。”

天啟的目光逐漸發亮,但又隨之黯然,想從文官手裏奪兵權,實在是太難了。不過若軍機大臣裏,以文官為主,或許不是問題。

朱弘昭扭頭對閻應元道:“放你十日假期,此次幸苦了,升王府審理正副使,所需官服、告身、印綬去找老魏。風風光光回家1趟,孤另有任用。”

閻應元躬身行禮道謝,似逃一樣跑了。

接下來的話題,不是他該聽的。

天啟對朱弘昭的意見非常心動,等這個唯一的外人走後,他解了束發玉冠外袍,披了一件棉襯入座:“齊王似乎很看重這少年?”

“不怕皇兄笑話,臣弟見過的文人裏,覺得3個人骨頭最硬。1個是孫師,1個是楊漣,剩下1個就是他。其他文人,或多或少有私心。所以留在身邊調教,如果條件好,9讓他出去帶兵,為皇兄守禦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