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為道,死無可懼(2 / 2)

京察大計過後,必然能將各黨1舉掃出朝堂,空下來的位置那麼多,正該提拔小1輩,讓在野的也接替上來。到時候1家獨大,就能源源不斷,前赴後繼的接掌朝中大權。然後,就能按照他們所想的那樣,改革吏治,肅清政治。

“齊王令汪文言轉告老朽,說是月滿則虧日中而落。老朽前後思量,也覺得不該趕盡殺絕,留下一些監督我等也是好的。”

葉向高的意思很明白了,留下各黨是托詞,意在將各人子弟派到西南去當書院院正,1來是積累名望,2來是留作種子。

兵科都給事中楊漣上前兩步,微微拱手道:“葉公,齊王的心思是好的。可朝中積重難返,想要行雷霆之事橫掃積弊,人少則不能成事。此時9該全力1搏,豈能惜力自存?”

楊漣的青年時代,正是“東林”方興的時期,他對於顧憲成等人以天下為己任、不畏權勢、敢於評議朝政的氣節非常敬佩,每遇東林講會,他1定千方百計趕到無錫。

在無錫,他與東林諸君子探討性理之學,共商治國之道。彼此誌同道合,逐漸成為東林黨的後起之秀。

萬曆35年,楊漣考中進士,當了常熟縣的知縣,這可是個富得流油的大縣。為了真實了解當地民情,他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間、民舍,微服察訪,遍知閭裏利病。深受當地百姓的擁戴。

後來稽查政績,他被舉為全國廉吏第1,升為戶科給事中,奪宮之變裏,他慷慨激昂,秉持道義勇猛衝在最前,風頭壓過眾人,事後被封兵科都給事中。

曆史上此時貴州巡撫王三善戰死,空出1個左僉都禦史的位置,廷議時,他被百官1致推舉上去。

他現在是公認的東林下1輩掌事,本來這個人是王化貞,但王化貞做的那檔子事實在是讓人寒心失望。

為了保證楊漣在東林黨內的地位不受挑戰,葉向高將自己另1名看重的弟子,同樣擁有極盛清名的成靖之,也就是那位成基命打壓下去,可謂用心良苦。

葉向高止步,望著拱手俯身的楊漣,楊漣也抬頭相望,眼眸中滿是決然。

誰都知道,留下種子的重要性。

微微1歎,葉向高道:“文孺,剛則易折。”

楊漣微微頷首,語氣沉重:“齊王殿下剛烈,行殺伐手段於西南。殺伐非是長久之計,治標不治本。唯有朝廷清明,上行下效方能根除積弊。我等飽讀詩書,受聖人教化,9該舍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天地立心,有天的心,有地的心,唯獨沒有人的心,是指讀書人要摒棄私心;為生民立命,因為沒有私心,才能為萬民找到倚靠。生命無常,萬民獲得生命需要物質及精神的依靠,才能穩定。

見葉向高沉默,楊漣繼續說:“外王內聖,大公也。為大公天下,我等死而無憾。我等即便身死,聖人經義在,後繼者不絕於世。繼往開來,何愁無後?”

外王內聖是儒家的道德觀念之1,並非專指朝廷政策,也指個人道德素養。

外,指待人處世;王,指天地人貫徹1體則無私,指的是大公於世。

內,指自我要求;聖,指善聽善言,是無私的標準。

葉向高等人沉默,相互看看微微頷首,楊漣的心性和抱負,足以挑起東林脊梁。

“9依文孺,此事老朽尚需與齊王殿下說說,殿下也是一番好意。奈何殿下是藩王,與我等道義相違背,憾事啊。”

楊漣露出笑容,勇猛向前不計身死得失,這才是東林風骨。

對齊王的大度,和為社稷的無私,東林黨這些老1輩人是感激的。

汪文言是1支髒手,髒活都是他來幹。這家夥幾次謀害齊王,人被齊王逮在手裏,證據什麼也不缺,可齊王1聽汪文言要在西南大行教化之事,9放了汪文言還鼎力支持,這種胸懷,值得他們尊敬。

隻是可惜,齊王的存在與他們奉行的道義不符,還大大的違背。

但他們雙方的出發點不同,有1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保證這個國家的強盛與安穩。

齊王此時除了宗室,天底下所有人都被他得罪了一遍,絕了自己後路,為的還是社稷。

甚至為了社稷平穩,放棄了對他們的報複。這份大公無私,值得東林上下學習以及佩服。

如楊漣,就是這樣,他佩服齊王。可齊王還是他們的對手,依舊是要打倒的靶子。最多,因為這份尊敬留齊王1命,讓他9藩安心養老。

至於其他勢力黨派會不會報複齊王,這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為了東林自創立以來的理想,他們心中的大道,他們拒絕了汪文言和齊王的意見,準備全力以赴,要麼大勝,要麼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