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戰事平息的消息,向著4麵8方傳去。
成都正在署理政務的朱燮元翻看著通報,神情專注,目光凝在征南大將軍印跡上,最後微微歎息,放下公文開始書寫調令。
幕僚湊上來研墨,看著調令:“東家,這是何意?”
“南方平定,朝中君臣必然意氣高漲,說不準會對建奴用兵。鬆藩小亂而已,秦良玉將軍所部若滯留在川,那位齊王殿下,說不得會彈劾老夫。”
寫完調令,朱燮元又提筆給朱弘昭寫賀貼,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水西各部,最好抽調北方,免得大軍北去西南空虛後,再起戰亂。
想了再想,他還是將自己對遼鎮的意見寫了上去,他不讚同今年與建奴打仗,最好休養1年到了夏季再作戰。
說了幾個不能忽視的客觀條件後,朱燮元有些焦慮,最後畫押1歎:“這位齊王是個人精,說不得老夫會調入京中為官。”
他雖然不是很貪,但主政1方就算不撈錢,也能讓家族的產業飛速發展。若入了京,和一大幫的老資格站在一起,他說話的份量將會降到最低。
在京裏,1個由突擊提拔起來的巡撫轉任京官,份量實在是太輕了。
齊王平叛成功的消息,更以8百裏加急送往京師,這是出乎天啟與朝官預料的事情。
天啟自然是先驚後喜,百官們則想不明白,不明白血性的彝人怎麼9那麼容易投降了。再看看齊王的處置意見,紛紛上書彈劾齊王。
有言明土司官之害者,要借大勝改土歸流,希望讓齊王坐鎮西南,將西南土司進行整頓,再不濟也要剝奪他們的統兵權。
也有要為貴陽死難軍民報仇的,要嚴懲安邦彥、奢崇明這兩名逆首。
葉向高更是私下表示,齊王戰功累累,功勳昭著。這以後,該怎麼封賞是個問題。
對於加封齊王,老魏也有他的主意……
6月初,朱弘昭所部由綦江登船,全員北上。
留熊延弼、信王、王三善署理西南遺留軍政問題,同時也讓安邦彥對貴州土司部落造冊,將領民、兵員等等信息造冊留檔,準備進京獻於朝廷。
進獻版籍,是投降的重要儀式。版籍就是指地圖和戶籍信息,這是投降歸附的最大誠意,比派子侄當質子還要有誠意。
在重慶,彝苗部族在頭人率領下載歌載舞,歡送齊王。
從現在開始,西南將沒有漢土之分,有的隻是同為華夏苗裔的同胞。雖然這還停留在政治宣傳上,有了這個頭,以後會越來越好,直到徹底融為1體。
就像曆史上的楚人,披發紋身,還不是融入了中原?東南百越,還不是融了進去?將荒涼的東南,建設成了如今的魚米之鄉,天下糧倉。
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吃飽穿暖,其次就是與人平等的生活在一片土地上。這兩條滿足後,再有個事情做,不去胡思亂想什麼的。這天下,也9安定了。
可總有那麼一些人喜歡挑事情,世道弄亂了他們才好渾水摸魚,撈取以前撈不到的東西。其中最可惡的種族主義者,往往沒事找事,為了虛無的主義或者理想,破壞彼此安定的生活。
奢、安叛亂,曆史上給彝人留下的創傷極重,而後吳3桂9藩,又是一場廝殺。使得西南人口最多的彝人,元氣大傷。
現在彝人都有2百多萬,4多年的後世呢?
隻有相互尊重,親如1家的環境下,才能相互融合在一起,吸收對方的優點與精英。憑借屠刀,隻會殺光對方奮起反抗的精英份子,得到的也是1塊血染的,後患不斷的土地。
西南以外的土地那麼的多,還有印度那麼大的1塊肥沃土地。而3哥又是出了名的軟柿子,等國內各種戰亂平息後,朱弘昭就會準備在西南大修道路,準備將東南亞吃掉。
再不濟,也要給後世的版圖中留下1個印度洋接入口。
對於那些與中原民族沒有曆史交流的種族,對付他們的手段,9沒必要太仁慈。子孫要為先輩的過失承擔責任,朱弘昭不準備給子孫留下過失和1丁點的後患!
順江而下,朱弘昭端著1杯酒站立在指揮台上,風刮在臉上,渾身衣袍鼓脹,微風竄過格外的舒暢,仿佛在對他洗精伐髓。
想的有些遠了,此時的戰場在遼鎮,在京師。
他身上擔負的不僅是大明朝的延續,還有這個民族的未來。所以,一切要阻礙他的勢力,都是邪惡的,必須要掃除,哪怕那個人是仁厚的天啟。
作為1個有良心,有擔當的穿越者,正義就在他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