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攘皆為利,沒多少人能免俗。
作為天啟僅存的親人、弟弟,信王享受到的優渥待遇難以細表。可自從齊王入京後,這個家夥年紀比他還小兩天,卻已經天下揚名,還奪走了皇帝對他的關懷。
所以信王對齊王不服氣,他看的很清楚,齊王之所以能有現在的名望地位,靠的就是齊壯王留下的精兵和調教出來的家將,有忠心耿耿的精兵強將,齊王才能在山東信步閑庭,縱橫無雙。
想要超越齊王,就要有超過齊王的戰功,想要拿到這份大大的軍功,那就必須要有強過齊王的軍隊和將領。
他獲得了監軍的職位,這是皇帝給他插手兵權的機會,他必須抓住一些兵權,否則連兵權都抓不住,他相信皇帝會對他失望的。
畢竟皇帝隻是需要1個放心可靠的人來牽製齊王,不讓齊王1家獨大。並不是要對齊王下手,而是保持平衡,這樣大家都安心。
他信王不行,皇帝完全可以從宗室中挑選出來幾個分擔攬獲兵權,合起來與齊王抗拒,形成均衡之勢。
有齊王父子以宗室之末積功封王,足以表明了皇帝的態度。齊王封王後,7百多家宗室將軍、中尉放棄宗爵爵祿,皇帝刷掉大批留下1百多有基礎的宗室摻到9邊。
所以,皇帝有足夠的棋子來牽製齊王。
在齊王的建議下,所有宗室受職的宗室子弟以後以字行世。意思就是放棄拗口難解的宗室請名,而是起1個字,稱呼的不稱名,稱字。如同隋唐時,很多文武流行以字行於世。
其中也有要求,就是字中要帶1個5行偏旁的字來表明輩分。
這樣的例子很多,前有屈原、項羽、伍子胥、孟浩然、劉伯溫、唐伯虎、文征明等等,就連後世也有,如蔣百裏、吳稚暉、蔣介石、劉伯承、張靈甫等等。
當然,現在就有1個東林黨人以字行,在首善書院時這家夥報名講課的時候,險些讓朱弘昭笑堂。他叫成基命,避明宣宗朱瞻基諱以字行,起的字叫靖之,人們以成靖之稱呼他,公文上也以成靖之稱呼。
明朝這方麵不講究,可成基命這3個連在一起就有問題了。你在民間沒什麼,步入官場9成了問題。
名是長輩賜的,要改的話會遭受道德壓力。而字是名的補充,同名時可以用字來分別。而且,字也可以代表誌向。
準確來說,朱弘昭的名字是名、字1體。
另外,這人和王化貞一樣,是葉向高的學生弟子。但不受葉向高看重,前段時間剛剛退職回家。待遇和東林黨死保的王化貞比起來,根本沒得比。
同時,這位成靖之與孫承宗的關係挺好。除了姓名外,朱弘昭對他挺好好感。這位在首善書院宣講時態度中立,並不像東林黨上下那麼激亢。而且,觀察力不錯,能將扮成書生的朱弘昭認出來。
回頭還是說說可憐又悲憤的信王,隨著大軍出京開拔到重慶,1路的事情令他憤怒,憤怒的無奈,無奈的憤怒。
新成立的神機營左右兩翼,名義上歸他信王統率。可主將楊禦藩與齊王關係莫逆,可以算是世交。副將周遇吉又是李墨軒提拔挖掘出來的,以前還在山東臨時充當過齊王儀仗持幡力士,也是心向齊王的。
行軍時,這兩人隻是來他這裏例行公事轉轉,他想和這兩位將軍說說話,拉拉關係都沒多少機會。
更令他氣憤是從京營、勳戚世胄、武臣子弟中選拔出來的1千儀衛,這些可是正兒8經的信王儀衛,他的私兵。
可這些人呢,整日與齊王府家將套近乎,沒幾個願意來找他。就連那些沒背景的武進士也看不上他,1個2個在齊王麾下找老鄉關係,拉關係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