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王務實,莫給本王來虛的。誰若打虛棍,莫怪本王收拾爾等!”
兩個打棍的禁軍金甲校尉一臉為難,魏忠賢出來給了他們1個眼色,躬身對齊王道:“殿下真英豪也,奴婢安排妥當。禦醫已趕赴偏殿,到時殿下趕到就能醫治。”
“麻煩老魏了,開始吧。”
屁股挨了十棍後,擔心傷風,9坐在車裏運回乾清宮偏殿。
這十棍可是棍棍到肉,沒做1分假。朝中老油條自然聽得出來棍聲,1個個都心裏發寒。這齊王太狠了,對別人狠,自己更狠,不愧是朱家出來的人。
乾清宮偏殿,太醫用針去除淤血後,這件事就算是處理完畢,除了某個耍脾氣的家夥屁股還在發麻外,9過去了。
在兩名內侍引領下,閻應元第2次來到宮裏。和上次一樣,他抱著1遝登萊兩鎮衛所軍軍務書信。除了8衛指揮使外,還有十個單置千戶所掌印千戶的書信。
書信中除了稟報5日內本部訓練進展外,還有各種物資分配情況。除了這些,還有這些指揮使,掌印千戶處理軍務的心得。
這些文書的火漆完好,但朱弘昭知道,內容已經被錦衣衛或東廠的人謄抄了一遍,現在這個完好的火漆是偽造的。
除了軍文,這次還帶來齊王妃李氏的家信,看語氣9不是李幼娘1個人的,齊王府家眷都有,意思隻有1個,今年過年守歲,希望他能回去主持。
先11對軍文批閱,朱弘昭握著鵝毛筆寫著草書,龍飛鳳舞。說出去可能還不信,簡體字現在就有了,簡體字脫胎於草書。為了增加自己書寫速度,朱弘昭練了快1年的草書,有簡體字的根底在,草書倒也寫的像那麼1回事。
最先處理的是管家趙期的信件,意思隻有1個。大同東路新平堡青陽莊的十畝土豆獲得豐收,沒有寫實際畝產,不符合趙期的習慣。而是請示朱弘昭要不要將這些土豆做種,在永加堡那1百頃地裏播種。
絮絮叨叨說了府裏一些雞毛蒜皮事情,最後趙期表示自己老了,想和朱弘昭討要齊王府旁的67畝水田。這個要求非常的奇怪,朱弘昭對照全文看明白了,趙期這67畝的意思應該是指青陽莊土豆的畝產量!
1畝能產6石土豆,這就是上千斤的產量啊!
在後世不算什麼,在這個年代完全可以看成上蒼的吉兆!
拿小麥來說,後世一根小麥麥穗能有34顆麥粒,而現在的麥穗也9十幾顆麥粒。加上肥料不如後世的工業化肥充足,現在又少水多旱。畝產1石,也92百斤就能算是豐收。
這批遠渡重洋而來的土豆,可能還沒經過1代代培育,在青陽莊良好的施肥條件、水源下能畝產6石。若在普通貧瘠土地上,能有兩石收入,就能解決明朝最大的問題!
明朝的財政問題很大,但熬了2百多年都能熬下去,也不缺那幾年。真正把明朝拖死的就是暴漲的人口與小冰河時期帶來的物產貧瘠。
再加上江南1帶耕地撤農栽種經濟作物,使得全國糧食減少。而西北、河南接連大旱,崇禎時期國庫徹底沒銀子,還要征收遼餉才把這些吃不飽肚子,還沒有朝廷賑災的百姓逼反了。
至於後麵的康乾盛世,純粹就是曆史開的1個玩笑。巨大的人口壓力在戰爭中消耗減少,而舶來品,如玉米、土豆、紅薯又是能頑強生長的高產物種,充足的物產這才造9了所謂的康乾盛世。
至於稅收,明朝自明初到現在,人口翻3倍,耕地翻兩倍,可收的稅和明初還是差不多的。算成糧食也9每年4千萬石,各地截流後,糧食再換成銀子,運到中樞的也9銀3萬兩,和1千多萬石糧食,而清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