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十6,朱弘昭率本部騎軍7千、步卒8千,已經濟南鄉勇5千人南下至曲阜。
叛軍已經瘋了,將曲阜城池不僅1把火燒了,還將曲阜士紳禍害的要麼家破人亡,要麼背井離鄉。而朝廷的聖旨也飛騎宣下,曲阜城破這樣的大罪由落於賊手的趙彥負責大頭。
朝廷也難做,你趙彥自殺都做的不夠幹淨利落,你這樣的人還能做什麼?若城破之際英勇殉國,朝廷的臉麵上也好過一些,可偏偏自殺失敗。
將首罪掛在趙彥腦袋上,也是合情合理。趙彥是山東巡撫,本人又在曲阜,曲阜失陷說起來可笑。是孔府要將城中士卒趕出去的,趙彥如何能反對?正因為城中無兵,城外軍營無備之際被叛軍直接衝破。
定了首罪,那其他人的罪責相應9輕一些,也是安撫人心之用。朱弘昭借1個5品文官的腦袋取信投降的賊軍,安撫他們;而朝廷則是要借趙彥的腦袋,安撫山東諸官,讓他們能專心破賊平叛。
否則有極大的心理包袱,十分本事發揮不出1分,到頭來還是朝廷的損失。
同時以徐從治署理山東軍政務,登萊巡撫袁可立為副手。軍事由樂安侯朱弘昭、山東總兵官楊肇基負責,務必將叛軍堵在曲阜、鄒縣1帶,不可使之流散荼毒地方。
現在的朝廷捉襟見肘,十分的窘迫。朱弘昭是宗室,除了天啟皇帝,沒人願意看到他領兵,還在領兵中不斷打勝仗積累軍功威望。否則將來處置起來,是個大問題。
而楊肇基能打仗,本人又比朱弘昭值得信任,可他是沂州人,山東人做山東總兵官,這本身就是不合規矩的。
山東此時最能打的兩個重將,都不合適帶兵,朝廷又無能將派遣,說出去挺悲哀的。就算朝中有將,也不能輕派。過去能不能壓服下麵的軍將是個問題,能不能比朱弘昭和楊肇基做的更好又是1個問題。
但百官更信任楊肇基,要以楊肇基統屬山東諸軍。實際上楊肇基就有這個職權,之所以強調,主要是為了朱弘昭麾下的精兵強將。
而天啟皇帝哪能讓朱弘昭失去兵權,趙彥9陷害了朱弘昭1次。若不是朱弘昭部隊能打,半日攻破了梁山。否則梁山未破,鄆城王好賢、走漕運突然殺出來的魏頎部夾擊之下,朱弘昭最好的結局就是損兵折將逃還活命。
廷議時天啟皇帝以楊肇基是山東人為由,要換1個總兵官為理由,和百官打起了口水仗。誰都知道戰事拖不起,最後妥協之下才正式認可了朱弘昭插手山東平叛軍務的權力。
以前朱弘昭的身份隻是援軍,他的部隊有樂安軍衛所編製,但官方認定為鄉勇。後來朱弘昭被任命為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也是提督登萊衛所的名分,沒有插手平叛軍務的名義和權力。
說實在的,曲阜孔府被夷為平地,天啟皇帝臉上無光,實際上心裏還是很滋潤的。孔府在士林民間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每個當皇帝的都要小心防備著,還要將孔府的毛捋順了,真的很堵心。
能做的就是讓孔府世代出任曲阜知縣,給1個衍聖公帽子。喂飽孔府的肚子,別讓他們跟著文官攪風攪雨9成了。至於孔府在地方上的行為,隻能選擇視而不見。
輿論掌控在士林手中,孔府在地方上的劣跡,皇帝要以此處罰孔府,輿論吵起來,皇帝有理由也會變得沒理由。孔府又是儒教的招牌,皇帝不方便收拾孔府,儒教出身的官員們會去收拾孔府嗎?
叛軍做掉孔府,天子做夢都會笑醒。至於百官,則為自己倒黴而長籲短歎。孔府遭難,史書如何記載?他們這幫人治國無能才使得賊軍4起破了曲阜,總之,他們最大的追求,青史留名是不可能了。
京城的朝廷,距離朱弘昭有些遠,也非常近。
但此刻,他隻能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部隊,其他什麼的,都靠不住。